Serving the Society Since 1986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和人群传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最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再次说明人类和病毒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目前,仅有少数病毒的感染可以用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人类仍缺乏对抗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和疫苗。加强病毒性疾病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促进人类健康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及全球生物安全及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http://klv.whu.edu.cn/)是我国重要的病毒学研究中心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着力解决病毒学的重大科学问题,发展病毒病诊断与防治新技术,实验室多个团队正在寻找同样致力于病毒学研究的“优秀的你”,加入我们的研究队伍,共同为病毒病的防治贡献力量。
根据工作需要,实验室现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若干名,详细信息如下:

合作导师研究方向
蓝 柯重要病毒的感染及致病机理研究、抗病毒药物研发
陈明周RNA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理研究、疫苗研发
陈 宇冠状病毒感染与免疫机理研究、疫苗研发
徐 可 流感病毒感染与免疫机理研究、抗病毒药物与疫苗研发
刘映乐重要病毒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病毒分子进化研究
刘 元病毒传播途径与天然免疫研究、抗病毒药物研发
严 欢病毒受体与病毒入侵机制研究、疫苗研发


应聘条件:
1.获得病毒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或相关学科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或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年龄35岁以下,能够稳定工作2年及以上。有坚实的学术训练背景,对病毒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与热情,有志于为病毒病防治做出贡献。
2.熟练掌握病毒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实验技术,具有动物研究经验和生物安全从业经验者优先。
3.在病毒学及相关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一篇论文,或具有相当水平的专利应用等研究成果。
4. 具有较好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人事管理、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
1.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税前年薪30万起,具体面议),按国家和武汉大学博士后相关规定从优考虑,学校提供博士后标准福利待遇,包括享受本单位编制内教师的社保和公积金政策、博士后公寓或者住房补贴,以及子女入学便利等。
2. 根据入站后工作成绩及论文发表情况提供不同等级科研奖励和国际合作交流机会。
3. 获得“博新计划”“博士后基金”等基金资助支持的,可根据相关规定执行。
4. 鼓励博士后出站后继续在本实验室深造和长期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稳定的科研环境和晋升通道。出站优秀者可申请武汉大学固定岗位如特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应聘程序:
1.申请人请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详细的个人简历一份(含简要的研究成果小结和未来研究兴趣)及能体现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相关资料;
2.初选合格者提供3位推荐人联系信息(含1位其博士生阶段的导师);
3.邀请本人参加面试(线上或线下进行);
4.实验室对应聘者进行评估后,报学校审批。

联系方式: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邮编430072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老师
联系电话:+86-27-68754592
电子邮箱:klv@whu.edu.cn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2005年3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专长于不同种类DNA、RNA病毒的研究人才和研究团队,从分子、病毒、宿主细胞、机体和人群等不同层面上,研究病毒感染的分子过程及其伴随的生命现象,阐明病毒感染、免疫与致病的分子机理,发展病毒病诊断与防治新技术。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8名,其中研究组长(PI)48名,各类“国字号”人才共计30人次,包括国家杰青8名、长江特聘教授5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国家优青等四青人才8名等。实验室科研队伍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实验室拥有完善的病毒学和生物学研究平台,如生物安全实验室团簇平台(包括: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三级生物安全动物实验室ABSL-3等)、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的国际保藏机构之一)、中国病毒资源与信息中心(亚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库)、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传染病病原体监测技术平台、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平台、影像学和细胞分选平台等。



合作导师简介

蓝柯教授



肿瘤病毒研究组PI,现任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 ABSL-III 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主要从事肿瘤疱疹病毒、重要新发病毒的感染及致病机理研究,在卡波氏肉瘤病毒(KSHV)、新冠病毒(SARS-CoV-2)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PLoS Pathogens、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Journal of Virology、Cell Host Microbe、PNAS、Science Advances、Cell Research、Cancer Research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学术兼职包括: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Virologica Sinica副主编,Journal of Virology、Viruses编委,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

陈明周教授


RNA病毒感染机制研究组PI,现任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湖北省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RNA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及新型疫苗研发。近5年来,以独立通讯作者在Cell Host & Microbe、PLoS Pathogens、Autophagy、Journal of Virology和Vaccin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篇。

陈宇教授


病毒感染与RNA加工研究组PI,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央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湖北省杰青、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RNA修饰加工在病毒感染中的功能及病毒防治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973”、“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等项目;在Nature, PNAS, PLoS Pathogens, Journal of Virology, Antiviral Research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

徐可教授


流感病毒学研究组PI,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ESWI(European Scientific Working Group on Influenza)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主要从事甲型流感病毒等呼吸道RNA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研发,在流感病毒蛋白翻译后修饰、病毒-宿主表观遗传学调控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性成果,研发了新型通用流感疫苗抗原和小分子抗病毒候选新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申请PCT国际专利2项,实现抗病毒小分子候选药物的专利成果转化和初步临床应用。学术兼职包括Archives of Virology期刊编委、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临床病毒学组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命科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刘映乐教授


病毒流行病学研究组PI,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主要从事医学病毒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在病原体监测、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一项。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Pathogens、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mmunology、Journal of Cell Science、Cancer Letters、FASEB Journal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刘元研究员


病毒传播途径与天然免疫研究组PI,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切断传播途径是传染病防控的根本措施,课题组专注于新发传染病传播途径及媒介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的研究,在Nature、Cell Host Microbe、Autophagy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新冠疫情期间,作为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攻关核心骨干,在真实疫情环境首次证实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存在,并提出了 “沉降(衣物/地面)—人为携带—空中扬起”的可能传播途径, 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博士后期间,揭示了昆虫媒介中新颖的MITA/STING-Autophagy抗病毒信号通路,成果发表在Cell Host Microbe杂志。

严欢研究员


病毒入侵机制研究组PI,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注研究重大医学相关病毒的入侵机制,博士期间作为主要贡献者发现了乙肝病毒(HBV)的细胞受体——钠离子牛黄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并围绕该受体做出了一系列系统原创的研究工作。博士后期间,研究集中在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入侵机制,为寻找HPV受体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论文发表于eLife、Angewa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Virology、mBio等学术期刊,目前论文总引用次数已超过1100次。曾获2013年吴瑞奖学金与默沙东博士后奖学金。

敬业的导师 优越的平台
专业的氛围 可期的未来
期待优秀的你加盟,并肩奋斗,共创辉煌
  • 分享到: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