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01卷3期

|     

Review

科学与技术

高尚荫

1986, 1(3): 1

1986年的生物学与10年前的大不相同了。发生了“革命性进展”。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使最优秀的实验生物学家过去难于进行的实验成为实验室的常规工作。分子生物学以惊人的速度建立了生物工程工业,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从病毒到人。生物学一直是一门描述的科学。描述了成千上万生物体的种类、特性以及在整体或显微镜水平上的结构等,在描述整体的特性时,生物学家面对的仅是生物过程的后果。。。

病毒应用于农业的一些进展

罗明典

1986, 1(3): 3

寄生性病毒是农牧业上的自然天敌。它可使农牧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控制这些病毒的扩散和漫延是农业病毒工作者最紧迫的任务。1892年首次发现病毒以来,至今90余年了,在这期间对农业上的病毒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进展,事实上,正在孕育着病毒学的分支——农业病毒学的形成。看来,条件趋于成熟,主要是各项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而且,某些成果在生产实践上得到了应用;另一方面,对农业上的病毒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朝气蓬勃地进行着,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有好些重大疑难问题(如肿瘤、慢病毒病等)已活跃地进行研究...

巨细胞病毒抗原片的制备及其在快速诊断中初步应用

汪慧民, 骆林, 龚镇奎

1986, 1(3): 13

本文报道了用巨细胞病毒(CMV,AD_(169)株)感染的人胚肺细胞(HL)制备CMV抗原片。在这种抗原片上进行的间接免疫酶组化法(IPA)初步应用于CMV的快速诊断,并与补体结合试验(CFT)和免疫荧光技术(IFA)进行了比较。检测103份血清中抗CMV IgG抗体和18例双份血清中抗CMV IgG和IgM抗体的结果表明,本方法是特异的,其结果与CFT和IFA的结果一致。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灵敏,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可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乙型脑炎病毒单克隆杂交瘤抗体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应用于抗原性比较

俞永新, 李德富, 李秀华, 汪金凤, 张国铭, 郭玮

1986, 1(3): 19

本文建立了13侏乙脑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对其中6株进行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6株中3株为乙脑病毒种特异性抗体,3株为乙脑病毒亚组特异性抗体。以免疫荧光技术对12株国内外分离的乙脑病毒进行了抗原性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分离的大多数病毒株间无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但个别近年来分离的病毒侏如云南的Y-M60,福建的NY,湖南的X8103株与1949年北京分离的P_3株即目前用于灭活疫苗生产的病毒株间有一定的差异。我国的大多数病毒株与日本的中山(NaK)株则有明显的差别。此外,并发现2株单克隆抗体对我国的全部野病毒株有高滴度的强荧光反应而对14-2减毒株仅有十分微弱反应,甚至无反应。以上结果提示乙脑不同病毒株间存在抗原性差异,但是否有免疫保护上的抗原性差异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疗程小剂量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影响

熊开钧, 黄华芳, 金慰鄂, 姚梦林, 曾令兰, 贺永文, 何生松, 吴章琦

1986, 1(3): 24

本文应用小剂量干扰素,从1个月至6个月不同疗程治疗97例HBsAg阳性伴HBeAg阳佳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HBsAg、HBeAg、抗-HBe、HBcAg、DNAP和HBV-DNA 6项作为抗病毒指标,经1个月疗程97例,6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经2个月疗程77例,只有DNAP阳性率下降和HBeAg阳性下降明显,经3个月疗程60例,5项病毒指标(除HBV-DNA外)均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经6个月疗程42例,5项病毒指标阳性率稳定下降,下降缓慢的HBV-DNA(从73.24%下降为23.1%)和HBsAg(从100%下降为50%)也明显下降。这些病毒指标中以DNAP和HBeAg最敏感,次为HBcAg,再为HBV-DNA,最不敏感是HBsAg。本结果表明小剂量干扰素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怍用,长疗程(3个月以上)优于短程。

单克隆抗体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原中的实用性

沈茜, 唐家琪, 秦克锋, 汪美先, 姜绍谆

1986, 1(3): 31

本文采用ELISA双夹心法,通过对70份临床送检标本HSV抗原的检测,评价了单克隆抗体(McAb)在快速检测HSV抗原中的实用性。McAb ELISA法的敏感性为20~30TCID50/0.1ml,临床送检标本病毒抗原的检出与病毒分离结果的一致率为85%。两种McAb混合使用,可以提高方法的敏感性。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血凝素的研究 Ⅰ.病毒血凝活性的初步研究

夏东翔, 汪美先, 姜绍谅, 马文煜, 倪大石, 周宁

1986, 1(3): 37

以不同宿主来源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感染乳鼠,取脑经蔗糖-丙酮法制备血凝素,对这些毒株的血凝活性和血凝抑制(下称血抑,HI)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比较。结果提示受试毒株间血凝活性高低不等,似与对乳鼠的致病毒力有一定关系,血凝素抗原与其他病毒的免疫血清无交叉反应,在血凝活性较高的几个毒株间血凝素抗原性差异不明显,并找到了一株血抑滴度较高的单克隆抗体(McAb)。

黄芪对培养的搏动大鼠心肌细胞感染Coxsackie B-2病毒的影响

杨英珍, 郭棋, 金佩英, 浦寿月, 程娟如, 金月仙, 陈灏珠, 龚祖埙, 沈菊英

1986, 1(3): 43

黄芪对Coxsackie B-2病毒感染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所致心肌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的释放、搏动停止、细胞病变、细胞毒性及超微结掏改变等均有明显保护作用。尤其在感染后1—9小时给药保护作用完全。给药后病毒滴度仍能测得,但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本结果可作为进一步防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提供线索。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血清学研究

赵怀宇, 陈棣华, 张立人

1986, 1(3): 50

应用免疫扩散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研究了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boarmia Obliqua NPV)与其他6种昆虫杆状病毒的血清学关系。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抗血清只能与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起反应,而不与其他6种昆虫杆状病毒发生免疫反应。说明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和其他6种昆虫杆状病毒没有血清学关系。这一结果表示了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结构多肽

孟小林

1986, 1(3): 58

采用垂直板不连续SDS-PAGE分析了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简称Cas)颗粒体病毒的结构多肽,结果表明,经Sepharose-6B柱层析的颗粒体蛋白仅有一条主肽,其分子量为32×10~3d;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至少有23种其分子量范围在13—85×10~3d之间。采用PAS染色法测得Vp_(34)、Vp_(31)、Vp_(10)三条主带呈弱阳性反应,可认为有糖旦白有在的可能性。

我国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分离提纯及病毒形态和核酸的研究

吴建华, 陆惠华, 陈作义, 龚祖埙, 林瑞芬, 金登迪

1986, 1(3): 69

应用比较简单的一次四氯化碳澄清,二次聚乙二酵浓缩沉淀,差速离心和20%—50%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可以获得分离提纯效果较好的水稻齿叶病病毒(RRSV)制剂,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值,在A_(260)/A_(280)的比值为1.6。用醋酸铀负染方法,可以观察到RRSV为直径54nm—65nm的球状颗粒,具有底部较宽的突起,突起的高度为8—11nm,宽度约为22nm。病毒的核酸为双链RNA,共有十组分散的基因组,这一结果和四方报道的一致,在这一提纯病毒的制剂中,尚发现有其他三种大小不同的球状和线状颗粒,对它们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

蓖麻蚕血球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病毒感染试验

谢天恩, 王录明, 梁布锋

1986, 1(3): 76

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 Donovan)由本所昆虫饲养室提供。选择健康的5龄幼虫,饥饿24小时,先用自来水洗净虫体,将幼虫放入75%乙醇中浸泡20—30分钟,体表消毒,取出幼虫以灭菌的双重蒸馏水和Hanks液各洗涤2次,置幼虫于已灭菌的滤纸平皿中,吸干体表水分。剪脚部采血,直接滴入预先盛有2毫升培养液的扁瓶中,每瓶采血1—2滴,加盖橡皮塞,轻微摇动瓶子,使培养瓶内的细胞均匀悬浮于

凝胶中痕量蛋白质和核酸的银染色法

林栖凤

1986, 1(3): 80

高灵敏度的蛋白质银染色法最初是由Switzer和Merril于1979年建立的,其后Oakley、入江伸吉等人加以改良和简化,使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ng水平,可与放射自显影媲美。后来Somerville和Wang将该法扩大应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DNA和RNA的染色,山崎健一等又将该法推广到琼脂糖凝胶中DNA和RNA的染色。银染色法的突出优点是灵敏度高,用于蛋白质染色,比考马斯亮蓝染色感敏约50—100倍;用于RNA染色,比亚甲蓝染色敏感100—1000倍;用于DNA染色,比溴化乙锭染色敏感10—20倍。现将该法的要点和笔者的经验介绍如下。

L_(6565)和SRS瘤株的白血病病毒分离提纯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程立, 郑葆芬

1986, 1(3): 85

自1951年Gross应用AK近交系白血病小鼠的无细胞提取液接种C_3H近交系新生乳鼠诱发白血病后,病毒与白血病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相继的又建立了多株病毒性小鼠白血病模型,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经肯定鸡、小鼠、猫、牛和猿猴等白血病的发生与病毒有病因学上的联系。近年来,国外利用这些动物模型对白血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肿瘤基因及其产物和诱瘤的机制等方面从分子生物学水平。。。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