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02卷2期

|     

Review

Epstein-Barr病毒与感染宿主间的平衡关系

姚庆云, 黄玫玲

1987, 2(2): 1

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着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围内普查证实3~5岁健康儿童的感染率已达90.4%。原发感染在儿童期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青春期后感染者则约有50%的人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感染之后,无论有无临床表现,均可终生携带该病毒。病毒在宿主体内潜伏,并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特异性免疫反应。

卫星病毒和卫星RNA研究近况

康良仪

1987, 2(2): 7

在RNA植物病毒中,有些病毒包含两种相关的,但在抗原上又完全不同的病毒颗粒,一种是它本身的较大的颗粒,另一种是较小的病毒颗粒;有些病毒的病毒粒子中,除包含它的基因组RNA外,还含有一种与病毒基因组一起包壳的小分子RNA。这些小病毒颗粒的RNA或与病毒基因组一起包壳的小分子RNA与各自有关的病毒基因组或寄主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没有同源性,也不能单独侵染和复制,必须依赖它们有关的病毒复...

猪与人甲_3型流感病毒的研究——Ⅱ.生物学特性比较

田慕贞, 罗群明, 陈顺兰, 冯玲玲

1987, 2(2): 12

本文比较从猪中分离的甲_3型流感毒株与人甲_3型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异同,并试图了解猪甲_3型毒株中有无温度敏感株。结果发现1979年至1982年从猪中分离的甲_3毒株不仅其抗原性与当代人甲_3毒株相同,某些生物学特性也基本相同。如这些毒株血凝素对不同动物血球凝集范围和温度敏感性,pH耐受性等也基本相同。在14株猪甲_3毒株中未找到温度敏感株,大多毒株在39℃和在34℃一样繁殖得很好,推测猪体温较人体高,只有强毒株才能由人传给猪,猪可能是人甲_3强毒株的储存者与传播者,这在流感流行病学面方将有意义.

武汉地区小儿心肌炎病毒病因初探

董继华, 田慕贞

1987, 2(2): 20

本文介绍武汉地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原调查结果。33例小儿急性心肌炎患者,取其粪便、咽拭子或心肌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并采集患者急性与恢复期血清,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对Coxsackie B组6个型病毒的抗体增长情况。结果从26例分离出7株病毒,同时伴有对同型毒株双份抗体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者4例。1例为CoxsackieB_3,3例为腺病毒。对22例双份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有13例分别对Coxsackie B组2、4、3型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阳性率为59%。表明CoxsackieB组病毒为武汉地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重要病因。但腺病毒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病原作用亦不容忽视。

六偏磷酸钠对卡那链霉菌噬菌体侵染的抑制

崔汉钧

1987, 2(2): 24

在卡那链霉菌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5—0.1%六偏磷酸钠,对噬菌体侵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不能直接使噬菌体失活,对生产菌的生长和卡那霉素的产生无影响,对抗菌素的树脂提取也无妨碍。

实验性巨细胞病毒持续感染小鼠的干扰素诱生反应

胡纯达, 闻玉梅

1987, 2(2): 29

C57BL/6小鼠经腹腔感染MCMV后,唾液腺可持续分离出病毒102天以上。在感染后6小时至32天内,血清中未能测到>1:4的干扰素活性。然而,MCMV感染小鼠的脾细胞在体外仍具有产生干扰素的能力。除MCMV感染后第5天对NDV诱生干扰素滴度略有低下外,其他感染组与对照组小鼠脾细胞对NDV诱生α/β干扰素与Con A诱生γ干扰素的滴度均无显著差异。感染鼠脾细胞与经紫外线灭活后的MCMV感染的同品系鼠胚细胞共培养也能产生干扰素,其高峰在MCMV感染后第9天。此种干扰素不耐pH2处理,经抗干扰素血清中和试验鉴定为γ干扰素。此外还进一步证明,尽管在感染后第5天的鼠脾平皿贴壁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中仍能分离到MCMV,但此细胞组分在体外用NDV诱生后产生的α/β干扰素滴度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C57BL/6小鼠持续感染MCMV后,血清中未能测到干扰素,并非由于MCMV感染直接抑制鼠脾细胞产生干扰素反应的能力。整体动物在MCMV感染后干扰素反应低下可能与体内存在其他免疫调节性体液因子或细胞有关。

小鼠宫颈活及灭活HSV-2感染时局部组织与脱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满延高, 陈敏诲, 胡丽萍, 雷森林, 陈红斌

1987, 2(2): 37

本实验将活及灭活单纯疱疹Ⅱ型病毒(HSV-2)接种于小鼠宫颈处,然后连续取宫颈组织及脱落细胞,行巴氏、H-E及免疫荧光染色,光镜观察,旨在为HSV-2感染的防治研究提供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及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本实验发现,活病毒组可出现以下病变;1.细胞肿胀,体积增大;2.多核巨细胞形成;3.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4.核仁、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甚至融解;5.细胞固缩、融解或气球样变;6.宫颈、阴道上皮出现疱疹;7.病变细胞内出现HSV-2的特异性抗原。灭活病毒组的变化与上述基本类似,但有以下区别;1.病变出现晚,但持续时间长;2.白细胞浸润现象极明显;3.细胞坏死现象少见,多核细胞甚多,并可见一些细胞聚集成花瓣或豆芽状,细胞之间有丝状或带状胞质桥相连。对照组无上述改变。对本试验的意义及灭活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人白细胞α-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巫振欧, 管美英, 林胜清, 吴章琦

1987, 2(2): 45

本文报告1983~1985年的73例乙型肝炎,是根据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防治标准;按临床表现、活体肝组织病理检查、血清标志物包括DNA-P以及免疫学等多项指标进行诊断与分型。并将其随机分为二组对比;一组35例应用人白细胞干扰素(IFN-α)治疗,一组38例应用聚肌胞(Poly I:C)治疗。经过3—6月的临床效果观察和免疫功能的检测表明,IFN-α组的总有效率为88.6%31/35例;其中有8例阴转,而Poly I:C组的总有效率为65.8%,未见一例阴转,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略述其机理。

水厂原水和出厂自来水中病毒的检测

蒋慧惠, 严惠琴, 李洁, 洪陶, 岳舜琳, 糜晔新

1987, 2(2): 50

本文报道用改良Forrah法对自来水厂原水和出厂水中病毒进行检测的结果。从不同季节原木中,均检测到病毒,含量在4—50pfu/10升,病毒种类以肠道病毒为主,其中尤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多,温度敏感试验提示主要为非强毒株,有三株可能为强毒株。出厂水40升中未找到病毒,基本符合1971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定的饮用水的病毒学标准,10升水中无病毒。

自来水厂常规加氯处理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效果

严惠琴, 蒋慧惠, 李洁, 洪陶, 岳舜琳, 吴今呜, 何伟琴, 吴梅

1987, 2(2): 55

本实验目的在于检查上海市自来水厂中经常规加氯处理后,在杀灭肠道病毒方面的效果。实验采集现场加氯后之水样,加上一定量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LSc减毒株后,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水中总氯及游离氯含量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消长情况。水厂之二次加氯中以第一次加氯为水处理中杀灭病毒的主要环节,加氯后60分钟即已查不到存活之病毒。

体外组织培养增殖的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

张忠信, 彭辉银, 金锋, 张英莲, 王录明, 曾云添

1987, 2(2): 60

活体增殖和体外组织培养增殖的BsNPV悬液稀释成不同浓度,分别喷于人工饲料上,使其自然渗入饲料内,接3龄幼虫取食感染,感染剂量与幼虫死亡率的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3.1815+0.679x和y=3.2000+0.665x,由回归直线方程推算的LD_(50)值及95%置信界限为4.0753×10~2[9.6075×10~2][1.7301×10~2]PIB/克饲料及5.0898×10~2[1.2411×10~3][2.0874×10~2]PIB/克饲料。感染剂量为4×10~5PIB/克饲料的LT_(50)值分别为4.7168天和4.8083天。比较两种来源的BsNPV,其多角体的感染力无明显差异。

大豆体内大豆花叶病毒(SMV)浓度与种子传毒率的关系

葛莘, 张明厚

1987, 2(2): 66

用枯斑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了感染SMV的六个大豆品种的叶、花、未成熟和成熟的去皮种子内的SMV浓度,并与种子传毒率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叶片、未成熟种子内SMV浓度显著不同,(P<0.05),但与品种间在种子传毒率上的差异无相关性。不同品种间,花叶SMV浓度无明显差別。成熟的去皮种子内,群体病毒浓度与种子传毒率呈明显正相关,r=0.95(P<0.05)而与病种子群体内SMV浓度无关。因此认为,品种间在种子传毒率方面的差异不是由于其叶片、未成熟种子内病毒浓度不同所致,而是由于种胚和子叶在即将成熟或成熟时受SMV侵染率的高低所决定的。而后者可通过检查成熟的去皮种子群体内SMV浓度来估计。

广东大蒜花叶病原病毒初步鉴定

赵顺庆, 范怀忠, 高乔婉, 唐伟文

1987, 2(2): 75

广东的开平金山火蒜、信宜木蒜、怀集绵蒜、怀集火蒜、高州火蒜、台山大蒜及河南大蒜等七个栽培品种看来都已100%感染了大蒜花叶病毒。典型的症状为花叶、扭曲、黄色条斑及矮缩等。病毒可由汁液传播,除大蒜外,人工接种的35种寄主植物全部不发病。电镜观察到开平金山火蒜等七个品种的病株汁液均含有二种线状病毒粒体,大小分别为12—13×500—700nm和12×900—2000nm,和一种大小为14×200—300nm的棒状病毒粒体。对开平金山火蒜病毒粗提纯液进行了病毒粒体在葡聚糖凝胶洗脱检测和蛋白外壳分子量测定,结果也都表明存在有三种病毒粒体。病叶切片电镜观察到细胞质内有环状和风轮状内含体。开平金山火蒜病毒抗血清与其它六个品种的抗原病毒具有同一血清反应,与水仙花叶病毒、TMV、马铃薯病毒X、Y和S、西瓜花叶病毒株系2和番木瓜环斑病毒均无反应。金山火蒜病毒中长度为500—700nm的粒体与加拿大大蒜花叶病毒粒体大小相同,其交互血清反应均为阳性,表明它们属同一种病毒,同为马铃薯Y组的大蒜花叶病毒(GMV)。其他两种病毒的归属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个应用于医学生物学计数资料统计分析的新方法

陈冬娥, 董长垣

1987, 2(2): 87

x~2检验是处理医学、生物学实验中计数资料的经典方法。但是,由于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该法已暴露出了本身的弱点。它对日益增多的有序联列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显得无能为力。本文将日本田口玄一博士的数理理论引入了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把累积法,权重法与方差分析结合起来,建立了AVWC法,并应用于病毒研究的有序联列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这类研究数据的内在客观规律,反应了该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该论文介绍了AVWC法的依据,应用及计算过程。作者认为该法是一个较为简单,精确、实用的统计方法。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