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06卷2期

|     

Review

PCR用于病毒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曾凡济

1991, 6(2): 91

最近3年兴起的一项新技术称为聚合酶链锁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系统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法,是基因扩增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可将极微量的靶DNA特异地扩增上百万倍,从而大大提高对DNA分子的分析和检测能力,能检测到单分子DNA或对每10万个细胞中仅含1个靶DNA分子的样品,因而此方法立即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医学及遗传学等各领域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外都相继将PCR用于病毒学检验和研究,文献逐年增多,据Medline CD-Rom文献光盘检索:1987年至1989年分别为75、280和860篇,1990年已增至1697篇,美国已出版了PCR专著。由于PCR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简便等优点,已在病毒学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标本中人巨细胞病毒抗原

张欣, 袁丽, 智再新, 陈秀珠, 吴远明

1991, 6(2): 102

本文运用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包膜20KD或/和130KD结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建立了4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共对44人份临床尿标本进行HCMV抗原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可高达10.3—32.8ng HCMV抗原/ml尿,与尿标本中的HSV-Ⅰ、HSV-Ⅱ和EBV抗原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良好,与病毒分离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在71—83%和88—100%之间;与核酸杂交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可分别高达60—100%和83.3—100%。混合使用多种单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会得到较好的技术参数。上述结果提示运用单克隆抗体ELISA将有助于一般临床实验室对HCMV感染的快速诊断。

干扰素与中药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活动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雷周云, 张玲霞, 蒋性凡, 欧阳琼莲, 陆江春, 李安信

1991, 6(2): 107

本文报道181例CAH患者,分组采用干扰素(IFN)与中药联合、单一IFN、清热解毒中药及中西药综合四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分别为78.5%、73.6%、54.5%、40.4%;HBeAg阴转率分别为66.6%、73.3%、15.4%、21.8%。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及单一IFN冶疗组的疗效较佳,其中联合治疗组比清热解毒中药组和中西药综合治疗组的疗效显著,p值分别<0.05和<0.01;IFN组仅比中西药综合治疗组疗效佳,p<0.05。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中药治疗组,也优于单一的IFN治疗组。

细胞中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部分弥散及其原位检测

刘彦仿, 杨守京, 晏培松, 王春杰

1991, 6(2): 113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尸检及活检材料。以不同固定液、不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等对细胞中的EHFV抗原进行了检测。用目前我国自产的六种单克隆抗体(McAbs)单用或混用,只能定位出固定及时,近期保存标本中的抗原。在长期保存的尸检标本上及延期固定的活检标本上,光镜及电镜下均可见抗原有明确的弥散现象。用多克隆抗体(PcAb)配合高级敏感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显示保存近三十年的陈旧尸检蜡块切片中残存的部分抗原。不同的固定剂、固定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清除内源酶的时间及病期都对定位EHFV抗原有一定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中融合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马立宪, 倪大石, 董朝阳, 王灵枢

1991, 6(2): 117

我们观察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中的“多核巨细胞”并非是上皮细胞脱落后的偶然堆积,而是细胞之间发生了融合。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所有融合细胞内均有特异性EHF病毒抗原颗粒。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直接作用与尿液中融合细胞的形成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体外直接激活补体C_3的研究

周宁, 倪大石, 何浩, 李永珍

1991, 6(2): 121

用蔗糖梯度纯化的4株不同来源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陈株、H8205、ALC96、R22)抗原,在体外直接与健康人血清于37℃作用30分钟,用交叉免疫电泳检测血清中C_3激活情况。结果陈株、H8205、R22 3株病毒抗原,可以直接激活补体C_3,电泳后呈现典型降解峰,而ALC96与正常细胞抗原则均为阴性。病毒抗原激活C_3的活性,与病毒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的含量及毒株对乳鼠的半数致死量有关,并可被特异性抗体(IgG)所中和。

水标本中脊髓灰质炎病毒三种浓缩方法的比较及改进方法的建立

尤凤兴, 刘秉辉, 张玲妹, 丁茂金

1991, 6(2): 125

本文用三种浓缩方法对人工污染标本进行了病毒回收率的比较试验,三种方法结果基本相同(47—49%)。在被检脊髓灰质炎Ⅰ型病毒蒸馏水标本中加1%NaCl可提高滤膜法对水中病毒的回收率;在含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河水、污水标本中加1%NaCl及AlCl_3(河水为0.0005mol/L、污水为0.001mol/L),离心沉淀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病毒全在沉渣中,结果表明用该方法病毒回收率竟提高了一倍(92—99%)。

人源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特征

杨占秋, 向近敏, 肖书渊, 张天明, 郑志明, P P.Liberski, B.Johnson, J.C.Gibbs.gr

1991, 6(2): 129

本文报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H-114株的电镜形态。发现形态发生以内质网膜和胞浆膜芽生为主。病毒颗粒为圆形或卵圆形。具有双层膜结构,大小为90~120nm。提出了汉坦病毒形态发生的理论观点。

酶标HBV DNA探针的研制与应用

涂知明, 柯丽华

1991, 6(2): 132

本实验采用一种非放射性物质——碱性磷酸酶标记乙肝病毒HBV DNA制备分子探针。碱性磷酸酶在苯醌作用下与单链DNA联结,形成DNA和酶的共价复合物,即酶标探针。此探针通过分子杂交与待测DNA结合,与酶的底物作用显色,几小时内可观察结果,其最低检测量约为10pg。用此探针检测乙肝病人血清中的HBV DNA,与~(32)P标记的探针比较,酶标探针可检测出~(32)P标记探针检出率的95.7%。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酶标探针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安全而经济的优点,具有应用前景。

我国人乳头瘤病毒(HPV6BV)内切酶图谱的建立

舒琍琍, 冯慧敏, 侯云德

1991, 6(2): 138

本文以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我国克隆的人乳头瘤病毒(HPV6BV)进行内切酶分析,作出图谱,并与国外引进的HPV6b及国外文献报道的HPV6各亚型进行比较,发现其间的差异。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糖蛋白的提纯和鉴定

陈章林, 江紫生, 戴志芳, 袁铿, 彭民

1991, 6(2): 143

以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的Vero E6细胞为材料,用免疫亲和层析结合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从感染细胞中提纯了HFRSV两种糖蛋白。先用免疫亲和层析从感染细胞的粗制抗原中获得含有四种蛋白的混合液,用[~3H]-氨基葡萄糖在感染细胞中标记病毒糖蛋白,观察到[~3H]-氨基葡萄糖只结合入78K和57K的病毒蛋白。再用制备SDS-PAGE从HFRSV混合液中提纯78K和57K两种蛋白。实验证明这两种糖蛋白均具中和抗原决定簇,57K的糖蛋白尚具血凝活性,初步鉴定表明这两种糖蛋白相当于文献报道的HFRSV G_1和G_2。

用微核试验测定几种茶树昆虫病毒对小白鼠的安全性

陈海雷, 叶林柏, 刘年翠

1991, 6(2): 147

用一种快速简便的测定细胞染色体是否被损伤的方法(即微核试验)测定茶毛虫NPV、油茶尺蠖NPV及油桐尺蠖NPV对小白鼠的安全性,通过测定其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出现频率,证明无论是单独或是混合感染方式均不能测出这些病毒对骨髓细胞染色体有特定的损伤,而阳性对照环磷酰胺所诱发的微核率与其相比极为显著。此法可作为评价昆虫病毒对哺乳动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荨麻蛱蝶核型多角体病毒在病虫脂肪体中的形态发生

杨向明, 李维琪

1991, 6(2): 151

本文叙述了一种在高山草原地区较低温度下感染荨麻蛱蝶(Vanessa urticae)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荨麻蛱蝶幼虫经其病毒多角体感染5日后出现明显变化:细胞核膨大,核仁消失,核内出现清晰区及病毒发生基质。在病毒发生基质的周围,核衣壳大量产生。核衣壳是从这些病毒发生基质四周的模样结构碎片上获得套膜,装配成病毒粒子。随后病毒粒子逐渐进入多角体蛋白中,形成了成熟的单粒包埋型的多角体。观察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生长的荨麻蛱蝶NPV与在常温下生长的其它NPV有着类似的形态发生过程。

介体蚜虫个体带毒(BYDV)免疫电泳测试技术初步研究

张秦风, 赵玉侠, 朱象三

1991, 6(2): 154

经对小麦黄矮病(BYDV)介体蚜虫同一带毒个体,进行一苗一虫接种传毒后,用免疫电泳双重测试,室内人工饲毒蚜虫接种传毒发病与免疫电泳阳性反应完全一致,由接种传毒发病试验证明免疫电泳测试介体蚜虫个体带毒具有可行性。这是介体蚜虫传播小麦黄矮病个体带毒快速检测技术首次获得成功.

病毒单糖的研究 Ⅰ.颗粒体病毒(GV)单糖的气相色谱分析

朱湘民, 张素琴, 夏祥明, 汤显春, 庄海旗, 宋冬林

1991, 6(2): 159

本文介绍了颗粒体病毒中单糖的气相色谱分析法,对所得病毒单糖色谱图中的主要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证明组成病毒的单糖成分有:鼠李糖、核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阿拉伯糖。并用相应单糖峰高比值,区分了它们间的异同。病毒单糖分析结果。能与血清学和裂解气相色谱法分析鉴定病毒的结果相符。

一株辣椒花叶病毒的生化特性研究

薛翠峰, 周履谦, 熊克娟, 孙富林

1991, 6(2): 165

本文对辣椒花叶病毒的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病毒蛋白的紫外吸收,最高280毫微米,最低为260毫微米;以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为17500;病毒蛋白亚基由148个氨基酸组成。从病毒提纯的核酸为线状RNA;紫外吸收最高为260毫微米,最低230毫微米;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2.0×10~6。根据形态结构、血清学试验、外壳蛋白亚基组成、核酸和蛋白的分子量等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这株辣椒花叶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组(TMV)中的一个毒株。

SMV种传特性及其田间流行的种子传毒率预测

郭井泉, 何平, 张明厚, 吕文清

1991, 6(2): 171

SMV感染供试品种种子传毒率最高为29.60%,最低1.04%。SMV弱毒株系的传毒率高于其强毒株系。大豆品种营养生长的V_4时期以前感染SMV种子传毒率最高,花期感染种传率显著下降。供试品种中,有初花期感病种子即不传毒;有盛花期感病仍有很低的种传率;亦有结荚初期感病还有很低种传率的品种。SMV流行的收获种子传毒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大豆营养生长和花期田间病株率的高低。根据品种间早期感染SMV的最高种传率不同、花期感染种传率显著下降的特性,建立了SMV田间流行的种子传毒率预测模型。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人革膜传代细胞内的生长繁殖

谭维国, 李德卿, 周丽红

1991, 6(2): 179

本文应用人羊膜传代细胞(Wish细胞)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用EHFV武株及76118、A9、R22、R4、陈株等5个代表株接种Wish细胞。结果Wish细胞感染EHFV后第1代第8~10天即可查见明显的特异性荧光,荧光光强度随代数和时间而增加,TCID50为10~4~/10~5ml。并用荧光阻断试验和双份血清证实在Wish细胞内繁殖的病毒为EHFV。此结果为EHF病原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敏感细胞株。

一种回收DNA小片段的有效方法

沈英

1991, 6(2): 191

在分子生物学中回收DNA小片段往往不够理想,本文通过一个51bp多聚接头的消化、电泳,超速离心等步骤,介绍了一种有效的回收DNA小片段的方法。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