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0卷3期

Research Article

SARS冠状病毒S蛋白片段2的表达纯化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秦莉, 吴少庭, 王西明, 袁仕善, 黄达娜, 雷民军, 潘晖榕, 高世同, 张仁利, 屈伸

2005, 20(3): 217

采用RTPCR技术从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扩增编码S蛋白的S2基因片段(第2170到2814位碱基),克隆到pMD18T载体并测序。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S2基因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2,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鉴定阳性菌落。扩增培养含pGEXS2质粒的JM109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超声破菌,GSHSepharose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Westernblot检测SARS患者血清可以识别纯化的蛋白。用此蛋白免疫NIH小鼠,获得了高滴度抗GSTS2抗体的血清,为进一步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

SiRNA干扰HSV-1即刻早期基因α22效应的初步分析

普燕, 刘龙丁, 马绍辉, 寸伟, 郭宏雄, 李琦涵*

2005, 20(3): 221

以HSV1即刻早期基因α22为靶点,应用T7RNA聚合酶体外合成siRNA1和siRNA2序列,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Hep2或KMB17细胞,再接种HSV1病毒,通过细胞形态和病毒滴度的测定,初步探索了siRNA干扰α22基因的的效应。结果表明,在Hep2中,转染siRNA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病变时间相同,子代病毒的生长曲线也没有显著差异;而分别转染或共同转染siRNA1和siRNA2于“限制"性细胞KMB17中,接种病毒后,ICP22特异的siRNA对HSV1的复制则表现了相应的干扰作用,细胞病变慢,子代病毒的最高滴度峰值出现较晚。

SARS患者尸检肺组织的TGF-β检测

周经姣, 林汉良, 方丹云, 吴惠茜, 晏辉钧, 赵卫, 龙北国, 江丽芳

2005, 20(3): 225

为了研究TGFβ1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尸检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患者肺组织损伤中的可能作用,对2例SARS尸检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在尸检肺组织及对照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病例一尸检肺组织主要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肺泡损伤,透明膜形成及渗出性炎症。病例二尸检肺组织除了上述改变外,还伴有肺泡间质纤维增生和肺泡早期纤维化等机化性肺炎改变。TGFβ1平均灰度值在SARS患者肺组织为103.43±0.62;小叶性肺炎组织为131.47±2.64;正常肺组织中为144.24±0.09。3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值0.05)。SARS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肺间质和肺泡渗出性炎症,中后期病例还伴有肺泡间质纤维增生和肺泡早期纤维化;SARS患者肺组织损伤及纤维化与SARS冠状病毒感染后TGFβ1表达增强有关,提示抗TGFβ1治疗在SARS患者肺损伤、纤维化的预防、治疗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荧光定量RT-PCR技术快速检测SARS病毒核酸

冯燕*, 卢亦愚, 严菊英, 史雯, 李敏红, 龚黎明, 葛琼, 周敏

2005, 20(3): 228

建立以特异性荧光探针为特点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检测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associatecoronavirus,SARSCoV)核酸。筛选针对SARS病毒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的引物与TaqMan探针,并对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验证本方法的特异性、敏感度与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SARS病毒核酸的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与甲1型、甲3型、乙型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H5N1、麻疹及其他呼吸道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达0.1TCID50;从病毒核酸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3h左右,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本研究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适合于临床实验室进行SARS病毒的早期快速检测。

HCV NS5B蛋白对HCVRNA的模板特异性研究

叶力, 叶林柏*, 佘应龙, Khalid Amine Timani, 廖庆姣, 吴正辉, 郜金荣, 孔令保, 李宝宗, 曾莹春

2005, 20(3): 232

在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中表达并纯化HCV的依赖于RNA的RNA多聚酶(RNAdependentRNApolymerase,RdRp,NS5B蛋白)。以HCV正、负链RNA3′末端的序列为模板,体外研究NS5B蛋白催化的RNA合成。结果显示,正链RNA在体外不能指导RNA合成,而负链RNA模板可以产生一条全长的正链RNA产物,表明NS5B对负链RNA具有模板特异性。NS5B对负链RNA的特异性在模板竞争性实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正链RNA的存在和竞争对以负链为模板的RNA合成没有影响。这样,就合理解释了在HCVRNA复制时正链RNA的数量远比负链RNA多这一问题。同时,本实验的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或其它细胞因子参与以正链RNA为模板进行的RNA合成,以及有关负链RNA模板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用微阵列技术筛选PS1TP1基因转染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纪冬, 成军*, 郭江, 刘妍, 王琳, 郭风劲

2005, 20(3): 239

阐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1(PS1TP1)的表达对于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于pcDNA3.1()和pcDNA3.1()PS1TP1分别转染的HepG2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以肝癌细胞系HepG2基因作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PS1TP1基因片段,以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PS1TP1。以脂质体技术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与转染空白表达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进行DNA芯片分析并比较。在4096个基因表达谱的筛选中,发现有8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14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S1TP1基因的表达对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影响。DNA芯片技术是分析反式调节靶基因的有效技术途径。

SDF-1基因对HIV-1核酸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

王福祥, 孙永涛, 潘艳

2005, 20(3): 243

研究SDF-1基因对HIV-1核酸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的影响,以探求治疗性HIV-1核酸疫苗的新策略。将pCIneoGAG联合SDF1基因或者pCIneoGAG单独免疫Balb/c小鼠,采用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特异性抗体和IFNγ水平,用MTT比色法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用乳酸脱氢酶(LDH)试验检测小鼠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应答。研究结果提示:与pCIneoGAG免疫组比较,pCIneoGAG联合SDF-1基因免疫组小鼠血清的抗HIV-1p24抗体滴度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pCIneoGAG免疫组比较,pCIneoGAG联合SDF-1基因免疫组小鼠血清的IFNγ升高,差异显著(p0.01);pCIneoGAG联合SDF-1基因免疫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刺激指数(SI)以及特异性CTL活性均高于pCIneoGAG免疫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SDF-1基因联合HIV-1核酸疫苗免疫小鼠,可能增强特异性Th1细胞和CTL反应,SDF-1基因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SDF-1基因对于治疗性HIV-1核酸疫苗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免疫佐剂。

我国人轮状病毒不同基因型NSP4的致病性研究

王大燕, 王健伟*, 魏强, 屈建国, 洪涛

2005, 20(3): 247

对我国轮状病毒流行株NSP4基因变异特点的分析表明,NSP4基因主要可分为Wa组和Kun组,在Wa组内可形成三个亚组,形成了4种NSP4基因型。为了进一步阐明人轮状病毒流行株NSP4基因变异与其致病性变化是否存在联系,我们首先利用杆状病毒载体对NSP4蛋白进行表达,获得了对应4种不同NSP4基因型的重组杆状病毒rvBac97B6,rvBac97S34,rvBac97S36和rvBac97SZ8。用这些病毒感染Sf9细胞后,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发现与野生型杆状病毒感染细胞相比,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内的Ca2+浓度显著升高,但各个重组病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在E.coli中分别表达纯化了代表Wa和Kun基因分组的97S34和97SZ8流行株的NSP4。分别用纯化的重组NSP4蛋白攻击乳鼠后,发现不同基因型的NSP4蛋白的致腹泻活性没有明显差异,这种作用可被NSP4抗体拮抗,但这种拮抗作用存在基因型特异性。上述结果表明人轮状病毒流行株NSP4氨基酸序列间的变异并没有使其钙调节及致腹泻能力产生改变,在致腹泻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氨基酸位点在不同NSP4基因型间可能是相对保守的。针对NSP4抗体的有效性也为新型轮状病毒疫苗和药物研究提供了线索。

猪瘟兔化弱毒株E2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的初步建立

范学政, 王琴, 陈振海, 宁宜宝, 王在时

2005, 20(3): 253

猪瘟病毒E2蛋白C端含有一段30多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区域(Transmembraneregion,TMR),用RTPCR和巢式PCR分别扩增了含不同长度TMR的猪瘟兔化弱毒E2基因,并克隆入pGEX4T1的MCS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TE2339(无TMR)、pGEXTE2355(1TMR)、pGEXTE2375(3TMR)。因E2基因含有大量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选择了BL21CodonPlus(DE3)RP作为表达受体菌,结果表明pGEXTE2339、pGEXTE2355以包涵体的形式正确表达了目的蛋白,而pGEXTE2375没有明显表达。并利用pGEXTE2339、pGEXTE2355表达的融合蛋白初步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

特异性标记EIAV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鉴定

沈弢, 张晓燕, 南昌龙, 童骁, 范秀娟, 沈荣显, 邵一鸣

2005, 20(3): 257

用FLAGTM或6His对EIAV疫苗株全基因感染性克隆pFD3的S2分子进行分子标记,以建立EIAV疫苗株与野毒株感染鉴别诊断的方法。标记产物pFD3FLAG和pFD3HISADD转染驴胎皮细胞(FDD)后收获衍生病毒并用逆转录酶活性检测和PCR方法确定其感染性。在FDD细胞上盲传至第五代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再感染驴单核巨噬细胞(DL),盲传三代后pFD3FLAGRT酶活性显示弱阳性,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pFD3HISADD为强阳性,且细胞病变效应明显,在电镜下可见明显的病毒颗粒。与父本克隆pFD3相比,在细胞水平上二者复制特性有明显的不同。证明在DL细胞上S2基因的完整性是病毒复制很重要的因素。

犬冠状病毒南京株M基因的同源重组分析

王玉燕, 陆承平*

2005, 20(3): 262

对来自腹泻犬粪样的犬冠状病毒(CCV)南京株NJ17株及参考株171的M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所有已知CCV毒株及同亚群的猪冠状病毒(TGEV)和猫冠状病毒(FCoV)代表株的M基因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同时对M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CCV171与近年在中国分离到的CCV毒株V1、V2及大熊猫源的毒株具有98.9%~99.5%的同源性,说明这些毒株可能是来自同一毒株的准种。NJ17与其他中国分离株及国外分离株的同源性为87.0%~91.9%,显示国内可能存在一个相对独立进化的CCV毒株。序列比较发现,所有CCV毒株在可能的同源重组“热点”区内都有一个CTTTAG序列,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同源重组模板交换位点附近的特征序列相似。CCVNJ17株M蛋白在N端50氨基酸序列与FCoV791683同源性高,而在后212氨基酸序列与TGEV同源性高,提示该毒株可能在M基因上曾经发生过不同病毒的同源重组。CCVM蛋白的结构及功能预测表明,所有毒株都具有分泌型信号肽,有4个螺旋跨膜区,N末端和C末端均位于膜内。M蛋白的两末端具有较强的抗原性,M蛋白上存在多种功能性氨基酸修饰位点且相对保守。N末端的氨基酸变异很大,但是功能性修饰位点相对保守,提示N末端的功能可能与构象有关。

BTV及其dsRNA分子诱导IFN产生和细胞凋亡

王海琪, 董长垣*, 陈东娥, 陈晓, 郭淑芳, 刘文培

2005, 20(3): 268

在离体培养细胞上探讨BTV(BluetongueVirus,BTV)和BTVdsRNA分子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IFN(Interferon)产生和凋亡的生物医学作用。离体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单层分别施以不同水平的蓝舌病毒(BTV)和脂质体包裹的BTVdsRNA等因素处理,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后细胞形态学差异;并通过MTT法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存活率的差异;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FN含量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用量的病毒及不同浓度的RNA脂质体复合物诱导培养细胞产生IFN量的差异,揭示了不同因素和不同水平处理下,Hela细胞IFN产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TVdsRNA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能力低于BTV(p0.05)。BTVdsRNA可显著诱导人宫颈癌细胞产生IFN和凋亡,推断BTVdsRNA具有发展成为新的干扰素诱导剂的潜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RNA干扰

刘惠莉, 陆承平, 朱伟云

2005, 20(3): 272

为探讨短的双链RNA(siRNA)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增殖的干扰作用,利用软件设计siRNA1280个,75%位于Pol基因内。通过同源比较和保守性分析,筛选到针对Pol、M、N基因的12个siRNA(每个基因3~4个)作为后选目的片段,分别在Vero细胞、9日龄SPF鸡胚上进行基因干扰试验。结果,来自Pol、N靶序列的2个siRNA在Vero细胞上及鸡胚上均对IBV增殖产生明显的干扰作用,并与siRNA剂量有一定相关性,依赖于与mRNA互补的负链siRNA存在。本研究首次证实IBV增殖过程中存在siRNA干扰现象,为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控制IBV提供了新手段。

不同致病型马立克氏病病毒1.8kb基因家族序列比较

张纪元, 丁家波, 崔治中, 姜世金

2005, 20(3): 277

为了分析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的致病性与其1.8kb基因家族的关系,本研究比较了四个不同致病型12个毒株的该基因家族的同源性关系,即弱毒疫苗株、强毒株、超强毒株、特超强毒株和中国野毒株。结果表明:不同毒株间1.8kb基因家族的上游调控序列的同源性在1.8kb基因家族转录方向上大于92.5%,序列间有缺失突变,其中大多数突变发生在弱毒株上。CVI988在TATAbox和上游SP1位点间丢失小片段“5′CTCGG3′”。1.8kb基因家族中存在132bp串连重复序列,CVI988包含37个132bp串连重复序列拷贝,强毒株、超强毒株、特超强毒株通常只包含2个串连重复序列。但是已知的中国疫苗毒株814株也只有2个重复序列,表明重复序列的拷贝数不是引起病毒毒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各毒株的1.8kb基因家族同源性在97%以上。其中未剪切的1.69kbcDNA中有两个阅读框,分别编码63和6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不同毒株的这二个多肽都很保守,虽然也有一些氨基酸变异,但这些变异与病毒的致病型或地域分布没有明显的关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及其S1基因序列分析

杨杰华, 刁有祥, 于申业, 刘霞, 姜世金, 刘悦竹, 陈庆普

2005, 20(3): 283

本实验对山东省泰安地区某蛋鸡场产蛋下降鸡群发生的临床症状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无菌采集气管、肺脏、肾脏等组织,接种SPF鸡胚,经病毒形态观察、血凝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证实,我们鉴定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病毒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为一株变异毒株,使用国外针对IBV793/B血清型发表的血清型特异性引物经RTPCR方法获得了该毒株的免疫原基因S1基因,初步确定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毒株为793/B血清型。

NASBA快速检测禽流感H5亚型病毒

单松华, 刘乐庭, 陈家华, 吴仲梁

2005, 20(3): 288

采用建立的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Nucleicacidsequencebasedamplification,NASBA)对禽流感病毒3株H5亚型、1株H1、H3、H6亚型、3株禽流感H9亚型、5株不同宿主来源的新城疫病毒、鸭肝炎病毒、鸭瘟病毒、SPF鸡胚尿囊液及禽流感(H9)疫苗、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进行检测,结果NASBA(H5试剂)仅检测到禽流感病毒H5亚型,表明方法的特异性强。采用已知禽流感病毒A/Chicken/HK/1000/97(H5N1)的鸡胚尿囊液(ELD5010-7.5/mL),经10倍连续稀释,将经典的鸡胚病原分离法和NASBA进行比较,二种方法的灵敏度相当。用A/Chicken/HK/1000/97(H5N1)病毒人工感染SPF鸡、商品鸡,采用NASBA和病原分离法同时对人工感染鸡的粪拭子、血液进行了动态检测;采集感染死亡鸡的组织脏器,共检测了101个组织脏器,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0%(87/97)。

H_9N_2亚型AIV H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郑其升, 刘华雷, 张晓勇, 周斌, 曹瑞兵, 任雪枫, 李鹏, 陈溥言

2005, 20(3): 293

根据GenBank公开发表的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H9N2亚型血凝素基因(HA)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从重组质粒pUCHA中扩增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去除信号肽的血凝素基因,将该片段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HA。阳性质粒转化宿主菌BL21(DE3),经IPTG诱导,HA基因获得表达,经定位分析,目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大肠杆菌中。通过改变IPTG的浓度和诱导时间,确定了表达HA基因的最佳诱导条件:IPTG终浓度为0.7mmol/L,诱导时间为3h。Western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能与H9N2亚型AI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以纯化后表达产物作为诊断抗原包被酶标板建立了检测H9亚型AI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25μg/mL,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80,阳性标准初步定为:OD待检血清0.5且OD标准阳性血清1.0;OD标准阴性血清0.1。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泛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

李京京, 姚青, 杨东叶, 余泽华, 陈新文

2005, 20(3): 298

昆虫杆状病毒和痘病毒是目前已知唯一编码泛素基因的病毒。通过PCR方法,克隆了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SNPV)泛素基因(Ubiquitin,Ubi)。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全长252bp,编码83个氨基酸残基,预计分子量为9.24kDa。将泛素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重组质粒pETUbi,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Histag抗体检测目的蛋白,Westenblot实验证明所表达的蛋白是带有Histag的重组融合蛋白。通过改变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对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NI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鉴定为单一条带,同时用提纯蛋白制备了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昆虫杆状病毒系统表达口蹄疫病毒3ABC基因

罗宝正, 薄清如, 陈金顶, 王伟毅, 程钢, 何蕴韶

2005, 20(3): 303

以O型口蹄疫病毒为研究对象,经过RTPCP扩增得到非结构蛋白3ABC基因,克隆到转移载体pFastbacHT,将其转入含穿梭载体Bacmid的DH10Bac,与Bacmid发生位点特异性转座作用,得到3ABC的重组穿梭载体Bacmid3ABC,再将其转染昆虫细胞HiFive。PCR鉴定证实3ABC基因正确地插入到病毒基因组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经过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3ABC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了大小约为50kDa的蛋白条带,3ABC基因在BactoBac系统中的成功表达为建立以基因工程产品为抗原、鉴别诊断自然感染和免疫动物的方法提供了技术条件。

CMV甜瓜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马新艳, 古勤生, 刘丽锋, 李宁, 杨民和, 彭斌, 李莉

2005, 20(3): 307

从河南省临颖县采集的病毒感染的甜瓜样本经ELISA检测和接种分离获得黄瓜花叶病毒(Cucunbermosaicvirus,CMV)分离物。把该分离物接种西葫芦,从发病的叶片中提取总RNA,并以此为模板经RTPCR扩增获得C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将其克隆到pUCmT质粒上。经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cp基因由65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18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序列与黄瓜花叶病毒亚组I的分离物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2.2%~93.9%,与亚组II的同源性仅为76.8%~77.8%,与我国报道的CMV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比较,除香蕉株系XB外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1.8%~93.4%。根据这些分析,该CMV分离物属于亚组I。将cp基因通过中间载体pJIT163定向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PLUS中(重组双元载体质粒命名为pBCP),并经冻融法导入农杆菌中,经PCR及酶切鉴定,证实质粒已被导入。利用该植物表达载体对西瓜的遗传转化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香蕉束顶病毒NS株DNA组分5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郑耘, 阮小蕾, 李华平*, 肖火根, 范怀忠

2005, 20(3): 311

本文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香蕉束顶病毒(BBTV)NS株DNA组分5的全基因,该基因全长为1014nt,具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146个氨基酸,蛋白质二级结构包括6个α螺旋,7个β折叠。NS株系与南太平洋组澳大利亚、夏威夷、埃及分离物DNA组分5核苷酸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介于88%~89%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率介于80%~88%之间。NS株系与其它分离物在编码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protein,Rb)的基元序列“LXCDE”附近的二级结构上表现明显的差异,推测这种差异可能影响与植物中Rb蛋白的结合效率。

侵染花生的黄瓜花叶病毒CA株核酸全序列分析

晏立英, 许泽永, 陈坤荣

2005, 20(3): 315

对侵染花生的黄瓜花叶病毒CA(CMVCA)株系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CMVCARNA1全长3356个核苷酸(nt),编码分子量为111kDa的1a蛋白;RNA2全长3045nt,编码分子量为96.7kDa的2a蛋白和13.1kDa的2b蛋白;RNA3全长2219nt,编码分子量为30.5kDa的3a蛋白和分子量为24kDa的外壳蛋白(CP)。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CMVCARNA1、2、3与CMV亚组IACMVFny、亚组IBCMVSD、亚组IICMVQ株系序列同源性,RNA1分别为91.3%、91.1%和76.5%,RNA2分别为92.1%、90%和71.2%,RNA3分别为96.1%、92.6%和74.5%;与同属花生矮化病毒(Peanutstuntvirus,PSV)RNA1、2、3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7.1%、58.2%和55.7%。上述研究未发现CMVCA基因组与PSVRNA链的重组,CMVCA对花生的侵染应是该株系适应于花生的遗传变异、长期进化的结果;对RNA35′NTR结构分析以及RNA35′NTR和CP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MVCA属CMVIB亚组。
Brief Reports

马铃薯Y病毒N株HC-pro基因的序列分析与表达

王睿, 吴云锋*, 郝兴安, 付宏岐, 杨栋, 樊兵

2005, 20(3): 320

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PVY)是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典型成员,是烟草、马铃薯和辣椒等茄科作物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近年烟草上的PVY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陕西、黄淮和东北烟区流行呈上升趋势,且以PVY坏死株系(PVY N)为主,重病田发生率达40%以上,并常与...

马动脉炎病毒核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杜建, 王志亮, 赵永刚, 宋厚辉, 金宁一, 张念祖

2005, 20(3): 323

马病毒性动脉炎是危害世界养马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是由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马动脉炎病毒(Equinearteritisvirus,EAV)引起的一种以病马发热,步态僵直,躯干及眼周围水肿,并出现粘液脓性鼻炎、结膜炎,外生殖道水肿为特征的传染病,对妊马能引起流产,使易感怀孕母马的流产率?..

质粒介导的核衣壳蛋白siRNA干扰A型流感病毒复制的研究

黄娟, 姜平*, 顾小雪, 许家荣, 李玉峰

2005, 20(3): 326

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可引起鸟类、多种禽类、人类和低等哺乳动物的严重疾病[1],该病毒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病毒,分8个节段,容易引起抗原漂移和抗原变异,现有的疫苗和药物不能有效的控制该病毒感染。RNA干扰是由双链RNA(dsRNA)引发的信使RNA(mR...
Review

抗HIV-1中和抗体的研究进展

许四宏*, 王佑春

2005, 20(3): 329

自1982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对那些与免疫缺陷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等症状有关的病例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以来,研究者们对预防和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实验中的疫苗包括env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DNA疫苗等等,但至今尚没有一种疫...
Contents

遗传距离的错误观点和病毒进化踪迹的探索

杜念兴, 潘芹芹, 张素芳

2005, 20(3): 335

通过对病毒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K)的演算,发现公式中的p和q应理解为转换率和颠换率;计算所得的K值是一个百分率,更适合于显示生物进化的时间概念。因此建议将遗传距离改名为进化率。并从进化率计算中的规律性变化,探索了病毒进化的信息。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