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04卷3期

|     

Review

病毒感染与病毒受体

李明远

1989, 4(3): 219

一、引言受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化疗学家Ehrlich在1909年提出的。他认为受体是一些特殊的化学基因,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结合,并初步提出了“锁与钥匙,(Key and Lock)学说。继后,许多学者深入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均认为受体是一些特殊结构,能与环境中相对应的物质(称配体)发生特异结合并产生一定生物效应。受体有膜上和膜内之分,它与配体的结合如同底物和酶,抗原和抗体的结合一样,具有高度特异性,高度亲和力,可逆性及饱和性。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同位素、荧光素标记及亚细胞成分的分离纯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受体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不仅对受体可进行定位研究,还可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已深入到分子水平。随着受体研究的深入,新的受体不断被发现,其应用也不断扩大。如通过激素受体的检测,对阐明某些肿瘤的病因,预测肿瘤的预后,为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蜜蜂麻痹病病毒研究进展

冯峰, 陈淑静, 尹明标

1989, 4(3): 227

早在一百多年前已发现成年蜜蜂的“麻痹”症状,在蜂群中有一些成年蜜蜂表现异常,它们的翅与躯体颤抖不能飞翔,几天以后很快死亡。长久以来,许多学者认为蜜蜂麻痹病的病原体可能是病毒,但一直未得到证实。直到1963年,Bailey等才首先分离出两种蜜蜂麻痹病病毒,并用分离出来的两种病毒注射感染健康蜜蜂,几天内蜜蜂出现麻痹症状,失去飞翔能力。其中一种病毒感染的蜜蜂,出现颤抖症状,几天后死亡,作者称这种病毒为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CBPV)。另一种病毒感染的蜜蜂出现麻痹症状后1~2天内很快死亡,称为急性蜜蜂麻痹病病毒(ABPV)。

实验性小鼠急性Coxsackie B-3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

杨英珍, 金佩英, 郭棋, 杨学义, 浦寿月, 陈灏珠, 杨俊华, 王克强, 施建英, 龚祖埙, 沈菊英, 彭宝珍

1989, 4(3): 233

小鼠感染Coxsackie B-3病毒后7天,各鼠心脏均出现巨检病变,组织学检查心肌细胞示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切片作图象分析示病灶总面积/所测心肌总面积为11.3%,并有明显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心肌中分离到病毒。对照鼠心脏均无上述改变,亦未分离到病毒。本模型可作为进一步探索病毒性心肌炎药物治疗的基础。

克隆化探针中载体与临床样品同源性的研究

伍欣星, 杨平, 赵文先, 刘薇茜, 谭云

1989, 4(3): 239

当前,克隆化探针(由病毒核酸片段和细菌质粒一载体组成)在临床样品的实验诊断和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它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并有助于检测那些难于或不能培养的病毒。但是克隆化探针中载体与临床样品的同源性问题应引起重视。我们用常见的克隆载体pBR322作探针,用核酸点杂交和Southern吸印方法,检测了来自173人的213例样品。结果表明,在常用的临床样品:人宫颈脱落细胞、宫颈活检组织、血液中都含有pBR322 DNA的同源序列,这就意味着如果用克隆化探针检测这些临床样品时,可能出现样品与载体发生非特异性反应,而不是与病毒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反应。实验还表明,经一次电泳纯化的病毒基因片段与pBR322探针杂交,阳性信号明显减弱,但没有完全消失,说明仍有少量pBR322污染。因此,在运用克隆化探针检测临床各类样品时,各系统要按常规设载体探针对照,或者用多次纯化的分离病毒基因片段作探针,以排除载体与临床样品的同源性问题。

单纯疱疹病毒2型特异性DNA片段的克隆和鉴定

楚雍烈, 房益兰, 刘延娜, 周玉玲

1989, 4(3): 245

用核酸限制性内切酶BamHI对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的DNA进行酶解,回收位于基因组中的反向重复序列区的Bam HIG片段,然后将其克隆在载体质粒PUC 8的Bam HI切点上,进一步用核酸限制性内切酶Eco RI和KPNI对这一重组质粒联合酶解,移去EcoRI—KPNI小片段,经末端修饰后,将其连接得到新的重组质粒pRC102,它含有一小段HSV—2的DNA序列。以此质粒为探针,分别与HSV—1、HSV—2及细胞DNA进行斑点杂交;与HSV—1和HSV—2酶解后的DNA片段进行Southern转印系交。两组实验结果显示,pRC102质粒DNA只与HSV—2 DNA特异性杂交,其HSV—2的型特异性良好。

快速IgM抗体捕捉ELISA的建立及其在乙脑早期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张明杰, 汪美先, 姜绍谆, 马文煜, 于碧云

1989, 4(3): 251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日本脑炎病毒(JEV)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结合物,建立了一种快速IgM抗体捕捉酶联免疫测定法(RMAC-ELISA),并初步用于乙脑的快速诊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法通过用鞣酸预处理微板,提高反应温度,在稀释液中加入PEG并提高NaCl浓度,用鸡蛋清代替牛血清白蛋白或鸡血清,用自来水代替PBS作为洗液,用快速漱洗3次代替3×5分钟洗涤,用TMBS代替OPD底物,用酶标单克隆抗体代替多克隆结合物等措施,加快了反应速度,缩短了反应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敏感性,保证了特异性。从微板预处理至出结果,仅需1小时。由于该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等特性,不仅可以用于乙脑的早期诊断及实验室研究,还有可能推广到其它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中去。

乙型肝炎疫苗与卡介苗、百白破混合菌苗的联合免疫效果观察

鞠海, 赵文彬, 贺天笙, 郭仁友, 杨厚贤, 顾祥云, 张秀惠, 李华, 刘淑华, 胡采如, 卫爱莲

1989, 4(3): 256

本文报道150名HBsAg阴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实施计划免疫的同时,1、2组分别接种10μg、20μg乙肝疫苗,3组不接种乙肝疫苗,以了解乙肝疫苗与卡介苗、百白破联合免疫的免疫应答。结果表明:1.2组抗-HBc达到有效保护的(P/N≥5)为93.18%和89.58%,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未检出HBV标志物,但是未注射乙肝疫苗组HBV感染达6.67%。乙肝疫苗与卡介苗、百白破联合免疫应答是好的,抗原间无干扰,从而证明乙肝疫苗不但能有效地控制乙型肝炎,并能纳入扩大免疫规划。

(s)-DHPA在小白鼠乳鼠体内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抑制作用的初步观察

言晓, 熊宏恩

1989, 4(3): 262

本文报道了(s)—9—(2,3-dihydroxypropyl)adenine(简称(s)-DHPA)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_(10)株感染小白鼠乳鼠的影响。实验表明,两个(s)-DHPA治疗组感染乳鼠的发病率(44.44%、55.17%)和感染率(44.44%、55.17%)均较对照组的发病率(83.33%)和感染率(86.96%)明显降低。实验结果提示,(s)-DHPA具有一定的抑制EHF病毒在小白鼠乳鼠体内复制的作用,为临床开发治疗EHF的抗病毒新药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人B淋巴母细胞中复制增殖

姚志强, 杨为松, 刘健, 张文彬, 白雪帆, 李学荣, 黄梅

1989, 4(3): 266

本文应用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及电镜技术研究了B淋巴母细胞对EHF病毒的易感性。结果表明EHF病毒可在该细胞中增殖。感染细胞无明显细胞病变,在形态上与对照组无差别。虽然大部分感染细胞呈现明亮病毒抗原荧光,但在电镜下却难以找到完整的病毒颗粒,仅在扩张的囊泡中发现一些性质待定的微丝样物质。人B淋巴母细胞持续感染的建立,提示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出现的异型淋巴细胞可能允许EHF病毒在其中复制。

小圆形病毒样因子引起新生儿急性胃肠炎的研究

李晓眠, 任中原, 訾自强, 周虹

1989, 4(3): 271

33例新生儿急性胃肠炎的粪便标本经EM检测,12份(36.4%)粪便标本中检出了病毒样颗粒,其中11份(33,3%)为SRV样因子(SRV),1份为其他病毒样颗粒。经粪便包埋超薄切片和IEM证实SRV是引起新生儿急性胃肠炎的病原。SRV的直径为26nm,表面结构清晰。在氯化铯(CsCl)中的浮密度为1.361.40g/cm~3。应用微量CF试验,5例双份血清中的1例抗体有三倍升高,3例恢复期皿清抗补体,1例为阴性,该病人为其他病毒样颗粒感染。核酸电泳未显带。培养未见细胞病变。5例正常对照新生儿粪便未检出任何病毒样颗粒。

体外诱导绵羊红细胞特异性抗体形成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对它的影响

王明伦, 周瑶玺, 金锦仁

1989, 4(3): 278

本文建立了一种较稳定、理想的人淋巴细胞体外诱导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抗体生成的系统。用SRBC体外刺激人扁桃体淋巴细胞,用溶血空斑法计数针对SRBC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发现极低量抗原可诱导其抗体形成,抗体形成量随抗原量呈规律性变化;在抗原刺激后的第4天特异性抗体开始出现,第6天达高峰,并稳定维持至第8天;在辅助刺激剂美洲商陆(PWM)存在下,抗体形成量显著高于无PWM的情况;除去人扁桃体细胞中粘附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才能诱导最适抗体形成。将具感染性的HSV-1与SRBC一起加入淋巴细胞培养中,可显著抑制SRBC诱导的特异性抗体形成,这一抑制效应与病毒的感染量有关。此系统中同时加入α-干扰素则可部分解除病毒的抑制效应,并且解除效果与α-干扰素的剂量有关。

应用微量玻片凝胶双扩散技术鉴定马铃薯卷叶病毒

侯燕军, 张鹤龄

1989, 4(3): 292

应用常规免疫双扩散不能鉴定马铃薯植株中的卷叶病毒(PLRV)。我们用微量玻片凝胶双扩散技术对马铃薯植株汁液中的PLRV进行了鉴定。试验说明,用这种方法可测出马铃薯茎的汁液最高稀释度为1:4,微量玻片凝胶双扩散与普通免疫双扩散灵敏度的比较试验表明,两者可测出提纯PLRV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μg/ml和6μg/ml,但后者不能测出植物汁液中的PLRV。微量玻片凝胶双扩散是目前能够用于检测感病植物汁液中PLRV的最简便易行和可靠的血清学方法。

感染柑桔裂皮病类病毒的悬浮细胞的一些特性

刘瑜, 赵鸿燕, 周咏芝, 陈雅丽, 丁达明

1989, 4(3): 297

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 D.C.)是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敏感的指示植物。我们建立了健康和CEV感染的爪哇三七悬浮细胞培养的体外系统。绘制了悬浮细胞培养的生长曲线、pH曲线和温度曲线。CEV可以在悬浮细胞中复制。对继代培养中CEV和寄主核酸的连续测定表明CEV的扩增阻遏了寄主核酸的复制。

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生防制剂在烟草上的防病作用

崔泳汉, 河明花, 韩珍淑, 康良仪, 毋谷穗, 张秀华, 田波

1989, 4(3): 304

用人工组装的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生防制剂在烟草生产品种进行了田间保护试验。由于使用了生防制剂,经处理的烟草发病率降低84.9~86.4%,同时比对照早熟5天,上等烟比率增加151.3~173.5%,平均每亩收入增加43.3~65.7%。另外发现生防制剂能增强烟草对真菌病害的抵抗作用。

芝麻病毒病病原研究——Ⅰ.芝麻矮化坏死病害的鉴定

杨书军, 余子林, 许泽永

1989, 4(3): 308

在湖北武昌芝麻上分离到的矮化坏死分离物(DNe-I)侵染芝麻引起严重矮化,叶片皱缩坏死。它能够摩擦接种侵染7科14种植物。在苋色藜、千日红上引起局部坏死斑,侵染油菜和百日菊引起系统花叶和黄化。DNe-I能够被桃蚜、花生蚜以非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病毒体外稳定性状:存活期4天,钝化温度60~65℃,稀释限点4×10~(-4)。提纯病毒为线状粒体,长度为770nm。病毒外壳蛋自为单一亚基组成,分子量为30,700±600D。制备抗血清微量沉淀法测定其效价为1:256。在油菜病组织中,观察到风轮状及长直片层叠聚体类型的胞质内含体。在血清学性质上,该分离物与芜菁花叶病毒密切相关,与花生轻斑驳病毒和花生斑驳病毒弱相关,与大豆花叶病毒和西瓜花叶病毒不相关。基于上述性质,DNe-I被鉴定为芜菁花叶病毒。这是国内芜菁花叶病毒自然侵染芝麻的首次报道。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生长特性及高滴价培养

方勤, 柯丽华, 蔡宜权

1989, 4(3): 315

草鱼出血病病毒感染鱼肾(Clk)单层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其繁殖周期为2—3天。病毒增殖的上升期在感染后的12—48小时。28℃下,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 Infection简称MOI)为0.05PFU/cell时,病毒滴价可达1.78×10~(11)PFU/ml,不同温度(25℃、28℃、30℃)下通气培养,测定病毒滴价略有差异。感染病毒的细胞培养液经ELISA检测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为阳性结果,并且能感染健康草鱼。

HuIFN-α(Le)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郭统祥, 段发愚, 王雅珍, 吴常青, 梁经文, 邢文举, 宣香婵

1989, 4(3): 320

本文报告了小剂量α-干扰素配伍聚肌胞治疗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效果。将在我院1986-1988年住院的40例乙型慢活肝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应用小剂量α-干扰素加聚肌胞,对照组仅用对症及支持疗法。经三个月观察: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仅为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HBsAg及HBeAg的系统转换上,试验组办较对照组为优,有显著差异。

红棕灰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王义, 张履鸿

1989, 4(3): 325

红棕灰夜蛾 Sarcopolia illoba(But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苏联、日本、朝鲜、印度等地。幼虫多食性,为害烟草、甘蓝、马铃薯、甜莱、大豆、豌豆、菜豆等作物。1984年在哈尔滨大豆田中,从该虫幼虫自然死虫体内分离出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我们对该病毒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这种病毒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并对12种夜蛾科害虫:迹幽夜蛾(Discestra stigmosa)、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黄地老虎(Scotia segetum)、小地老虎(S.ipsilon)、银纹夜蛾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