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05卷3期

|     

Review

当代免疫

Ariel C.Hollinshead

1990, 5(3): 227

美国乔治华盛频大学医学中心Ariel c.Hollinshead教授是美国著明的病毒免疫学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以免疫调节的观点在研究抗病毒病、抗免疫缺陷性病及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由于她成绩卓著曾被评为美国科学家精英。在该文中,她对肝细胞癌、免疫缺陷性病,以及肺癌等疾病的免疫性机理作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免疫调节方法治疗疑难疾患提出了新的展望,为了保持作者原意,促进国际交流,本文以原文发表。

从海水毛蚶中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

季国芳, 李显, 黄红玉, 张华远, 金志宪, 刘斌, 舒泉, 王志高, 刘光中, 万宗举, 吴冬明

1990, 5(3): 240

1988年初上海发生甲肝暴发流行,流行病学分析与生食毛蚶有关,本文报道在引起甲肝暴发流行的毛蚶产地江苏启东海域采集毛蚶标本,取腮和消化系统制成40%悬液,用FRhk_4细胞分离甲肝病毒,每代培养21天,连续传二代后经过免疫荧光,ELISA,HAVeDNA斑点杂交试验,免疫电镜等鉴定,5份标本全部阳性,上述结果证实毛蚶中携带甲肝病毒,并为病原学研究提供依据。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_7开放读码框编码免疫反应表位的定位

于修平, Steve A.Jenison

1990, 5(3): 245

1.75%聚乙二醇(MW6000)沉淀血清免疫复合物后,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抗独特型抗体〔抗-(抗-HBs)〕。56例急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gM抗-(抗-HBs),第一周检出率最高(60.00%),1个月后大部分阴性,IgG抗-(抗-HBs)维持时间略长。IgM抗-(抗-HBs)较HBsAg/IgM和IgM抗-HBc消失早,将有利于急性HBV感染的诊断。27例CAH和29例CPH,IgM和IgG抗-(抗-HBs)阳性率约为38~52%,两型间无显著差异(p>0.5)。3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和12例HBsAg血清疫苗接受者血清,抗-(抗-HBs)阴性。115例HBV感染者中,IgM抗-(抗-HBs)阳性者HBsAg阳性率(93.62)显著高于IgM抗-(抗-HBs)阴性者(52.31%),p<0.005;反之,HBsAg阳性血清IgM抗-(抗-HBs)阳性率(55.5S%)显著高于HBsAg阴性血清(9.68%),p<0.005;IgM抗-(抗-HBs)阳性和阴性血清的HBVDNA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25),IgG反应到类似的结果。以上资料表明,抗-(抗-HBs)提示了一些HBV感染患者体内...

菜白蝶的一种新病毒分类鉴定

周春莲, 张英莲

1990, 5(3): 252

1978年9月武汉病毒研究所保藏室主任孙富林副研究员和该室的几位同志,在武汉市郊区从菜白蝶自然流行病死亡的幼虫中分离出常见的颗粒体病毒,同时在样品中发现一种不易确定的细小粒子,并对该粒子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通过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核酸性质研究以及回接试验等多方面的探讨,表明病毒直径约25毫微米,衣壳由32壳粒组成,病毒粒子外周有12个壳粒围绕,壳粒中空。提纯病毒经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红色荧光。甲醛反应,OD值增加说明该病毒核酸为单链。DNA病毒粒子沉降系数为132s,回接死亡率为99%,是一种有强烈毒性的病毒。该病毒能在地鼠肾原代细胞培养成功。说明该病毒能在脊椎动物细胞上培养。

肝病患者肝细胞内HBV DNA原位杂交研究——形态、分布及意义

张永源, 鄢璞, 李淋, 汪由坤, 郝连杰

1990, 5(3): 259

应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作探针,对129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作原位杂交研究。发现HBV DNA主要存在肝细胞浆内,可分为胞浆致密型、疏松型和包涵体型。HBV DNA阳性肝细胞在肝实质中分为三种型:小叶型、局灶型与散在点状分布。HBV DNA在慢性活动型肝炎中检出率最高(81%),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小叶型肝炎、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组。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患者肝细胞内HBV DNA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复制组;并观察到HBV 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多数紧紧毗邻肝细胞坏死灶/或和位于坏死灶中间,尤以局灶型分布的HBV DNA阳性肝细胞为显著。

肝病患者肝细胞内HBV DNA原位杂交研究——形态、分布及意义

张永源, 鄢璞, 李淋, 汪由坤, 郝连杰

1990, 5(3): 265

应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作探针,对129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作原位杂交研究。发现HBV DNA主要存在肝细胞浆内,可分为胞浆致密型、疏松型和包涵体型。HBV DNA阳性肝细胞在肝实质中分为三种型:小叶型、局灶型与散在点状分布。HBV DNA在慢性活动型肝炎中检出率最高(81%),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小叶型肝炎、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组。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患者肝细胞内HBV DNA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复制组;并观察到HBV 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多数紧紧毗邻肝细胞坏死灶/或和位于坏死灶中间,尤以局灶型分布的HBV DNA阳性肝细胞为显著。

汉坦病毒结构蛋白的鉴定及其应用

陈立礼, 秦光明, 柯红, 郑国英

1990, 5(3): 273

对差速离心纯化的汉坦病毒R84-1毒株进行了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发现有67k和43k两条蛋白区带能与汉坦病毒抗体起反应。经单克隆抗体鉴定,67k多肽可能属病毒囊膜蛋白,43k多肽未定。用免疫印迹法对出血热患者进行检测,初步证明野鼠型感染者具有上述两种蛋白抗原的抗体,大鼠型患者仅具有67k蛋白的抗体,这对出血热患者血清学分型有重要意义。

Raji细胞培养中HSV持续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免疫因素(TNF IFNs)对它的影响

张明, 陈慎宝, 丁如宁, 周瑶玺

1990, 5(3): 278

本文观察HSV持续感染Raji细胞培养物150天。发现整个感染过程似呵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前30天)和稳定期(30天以后)。在急性期上清液中HSV滴度达10~(6.2)TCID_(50)/ml.病毒抗原阳性细胞达21%,死细胞达42%;在稳定期病毒和细胞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上清液中IISV滴度在10~(3.5-4.2)TCID_(50)/ml,病毒抗原阳性细胞约占5—10%,感染细胞与对照细胞在生长特性上无明显差异。用rIFNs、rlL-2和TNF处理稳定期的细胞培养物,发现TNF和rlFNa能明显抑制HSV的复制,rIENy作用较弱,去除上述因子5天后又恢复到处理前水平。rlL-2无明显作用。用HSV抗体处理上述细胞培养物上清液中病毒和病毒抗原阳性细胞都消失,且在去除抗体后连续观察50天仍未出现。本实验为体外研究HSV持续感染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模型。

狂犬病固定毒Vero细胞适应株的建立

曾蓉芳, 陈阿根, 张瑛, 黄海武

1990, 5(3): 285

本文报道狂犬病毒Vero细胞适应株建株经过以及对适应株的抗原和免疫原性分析的情况,并推荐“RFD”和“Hs_3”适应株作为狂犬疫苗微载体培养系统的候选毒株。

应用桥联酶标技术检测艾滋病毒抗体

王哲, 曾毅

1990, 5(3): 291

将APAAP桥联酶标技术用于HIV抗体检测,其特异性和重复性与免疫荧光技术相同,敏感性高于后者。APAAP法易辨认掌握,不需特殊仪器,适用于基层和临床使用。

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VHA 273毒株多角体蛋白质某些理化特性的研究

吴柏春

1990, 5(3): 294

从VHA273病毒感染中国棉铃虫的典型病虫尸抽提纯化多角体。经碱解释放的多角体蛋白,用超速离心,Sepharose 6B柱层析纯化,多种方法鉴定其纯度。SDS-PAGE测出多角体蛋白亚基分子量MW=28,000±500d。等电聚焦电泳测出7条电泳带,其主带p15.78±0.02,次带p15.3S-6.25。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富含酸性氨基酸。Niles兰染脂蛋白、甲苯胺兰染糖蛋白结果均呈阳性。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转染四种昆虫细胞系的研究

王行国

1990, 5(3): 300

用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crNPV)DNA转染草地贪夜蛾(SF)、家蚕(Bm)、斜纹夜蛾(SL)和菜粉蝶(Pr)四种昆虫细胞系,结果表明,PcrNPV DNA能在SF细胞内复制增殖并形成多角体,Pr细胞系对PcrNPV DNA转染不敏感;Bm和SL细胞出现病变症状,但在电镜下未观察到病毒粒子或多角体。

我国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原性质的研究

刘力, 陈声祥, 陈光堉, 洪益国, 王小凤, 裴美云, 田波, 洪健

1990, 5(3): 306

病样经提纯后,在电镜下获得3nm丝状和8nm分枝丝状结构,病毒样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产生三条沉降带。经过电泳分析表明:病毒外壳蛋白为单一组分,分子量约为3.69×10~4dalton;病毒核酸有三种大小不同的组分,分子量为0.9,1.0,1.4×100dalton(混合样)。用提纯的抗原制备抗血清。提纯病毒抗原与所制备抗血清、与我国过去研究制备的抗血清及与日本制备的条纹叶枯病单克隆抗体都有血清学反应。

柑桔衰退病毒的提纯

李开本, 扬苏, 吴如健, 徐洁, 柯冲

1990, 5(3): 312

从甜橙病株的嫩梢皮组织提纯柑桔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冰冻组织按每克鲜组织加入5ml0.1mol/L Tris缓冲液pH8.4(内含0.15%Triton x—100)进行匀浆。经几次差速离心和两次PEG(分子量6,000)沉淀后,将获得的病毒粗提液铺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液上,HITACHI RPS_(40)T转头30,000r/m离心3小时,收集位于300mg/ml和400mg/ml梯度层之间的分离带,洗脱、浓缩后获得CTV提纯物。提纯的CTV粒子大小为1.000—1,500x12urn,与美国的CTV抗血清起阳性反应。

应用斑点法检测植物病毒的研究

周雪平, 濮祖芹

1990, 5(3): 317

应用斑点法检测了病叶粗汁液中的芜菁花叶病毒(TuMV)、大豆花叶病毒(s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病叶粗汁液可被检测的最大稀释度分别为1:5120、1:2560和1:1280。提纯的大豆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可检测的最低限量分别为1.7ng和1.2ng。以牛血清白蛋白、吐温和聚乙烯吡咯啉酮作封闭液,均可获得满意的结果。应用斑点法检测芜菁花叶病毒和大豆花叶病毒时,其抗血清稀释1:500倍可获得满意效果,稀释2000倍仍可用于检测。

感染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植株的形态、生理代谢及产量性状与病毒浓度的关系

张爱文, 吕文清

1990, 5(3): 322

在四个菜豆品种“沙克沙”、“家雀蛋”、“自来油”、“白大架”上按种菜豆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V-5],接种后15—25天测定,病毒在植株体内的浓度达到高峰。同时,植高、叶面积,叶绿素总量,光合速率较健康株明显下降,呼吸强度、游离态氨基酸总量上升。接种后30—35天,病毒含量开始下降,光合速率,呼吸强度、株高几乎接近正常水平。叶面积、叶绿素总量,游离态氨基酸总量同健株的差异也大大减少。继病毒侵入后植株生理代谢的失调,温室盆栽条件下,菜豆不同品种的产量损失为40—64%。

玉米粗缩病(MRDV)的季节流行动态和经济损失的定量研究

谭万忠, 邓先明, 何庆国, 韩云民

1990, 5(3): 330

采用系统调查方法研究田间玉米粗缩病(MRDV)的自然发展动态和经济损失规律,其结果表明,MRDV在玉米生长季中的进展曲线遵循对数抛物线函数(y=a?e~bx+ex~2)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单2#和丹玉13#玉米上MRDV(病指数和发病率)的流行模型(α<0.05,估计病情符合率75—100%),同时认为此函数为生长后期表现“隐症”的一类植物病毒病发展动态的通用拟合模型。MRDV对玉米成穗率、穗粒数、穗粒和干粒重诸产量因子都显著影响,相关分析发现玉米损失率与拔节,抽雄和吐丝期的MRDV严重度密切相关(r≥0.89,α<0.05),因此建立了这些时期病指数和病株率与经济损失率间的线性关系模型,并用相应的模型估计了南充地区1988—1989年MRDV引起的玉米产量和经济损失。

普通大气条件下的蚀斑试验

方勤, 柯丽华

1990, 5(3): 337

草鱼出血病病毒湖南邵阳株(CCHV—873),常规培养条件下能在鱼肾(CIK)细胞上形成直径约2mm的蚀斑。当采用三种缓冲系统(MFM-NaHCO_3、MEM-Tris、MEMHEPES)的培养液在普通大气条件下分别培养CIK细胞时,三天内培养液的pH略有变化,其变化范围在0.2—0.4左右,但细胞生长仍然良好,三者无明显差别。在上述系统,以双相法(培养液-凝胶)进行蚀斑试验时,观察到无机缓冲系统培养液的pH变化较大,有机缓冲系统则较稳定,且蚀斑形成的数量显著不同,后者效价比前者要高出4个数量级。因此,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有机缓冲液代之以CO_2的调节是完全有可能的。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