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09卷2期

|     

Review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罗满林, 蔡宝祥, 陈溥言

1994, 9(2): 87

马立克氏病(Marek s diseas~,MD)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上以 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本病既是危害世界养 禽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又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疫苗预防病毒性肿癌获得成功的范倒,因而 加强对本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养禽业发展,而且也可为探索病毒致瘤机制、预防和控制 肿瘤性疾病提供理想模型,故世界各国都很注重对本病的研究。

生物素标记HBV RNA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陈晓旭, 侯淑霞, 李若伦

1994, 9(2): 95

本文首次采用SP(65)特殊质粒与人类的乙型肝类病毒DNA(HBVDNA)重组,制备了Bio-HBVRNA探针,能特异地与HBVDNA杂交。将该探针与缺口转移(NicHranalatiOn)方法标记的m小HBVDNA探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出Bio-HBVRNA探针比Bio-HBVDNA探针的敏感性提高10倍。并分别应用两种探针同时检测70例己肝病人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各为31.42%、28.57%(P>0.25).对Bio-HBVRNA探针应用于临床检测乙肝病毒DNA的效能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乙型肝炎病人尿细胞中HBV的实验研究

谭维国, 李法卿, 吴玉强, 吴德福, 龚希平

1994, 9(2): 100

本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RPHA法,ELISA法及斑点杂交技术检测1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及89例乙肝病人尿细胞中的HBsAg、HBeAg及HBVDNA,发现尿细胞中有HBsAg、HBeAg、HBVDNA存在。结果提示:乙肝无症状携带者及乙肝病人尿细胞中具有HBsAg、HBeAg、HBVDNA,因此更进一步证实尿液具有传染性。

用质量控制狭缝式杂交法(Coslot)检测妇女宫颈上皮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 C

张伟, 金顺钱, 孙建衡, 王希霞, 吴爱如

1994, 9(2): 104

本文报道一种能对HPV进行较为准确分型的刚A杂交程序和方法。它具有如下特点:1.由于简化了实验程序,标本消耗减少。因此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小组织活检标本(1-2mg)中DNA同源序列检测;2.敏感性高。由于标本消耗减少,使HPV检出率大为提高,与斑点杂交技术相比,敏感性提高1.6倍;3.型别特异性强。由于改变了实验条件及在实验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明显减少了不同HPV型别的交叉反应,甚至在部分出现交叉反应的标本中,仍可通过强度对比来最后判定HPV感染型别。应用该技术对143份宫颈炎标本、17份宫颈不典型增生标本及25份宫颈癌标本进行了HPV16型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5%(73/143)、57%(27/47)及76%(19/25),并与Dotblot方法进行了比较。该方法在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喹诺酮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范涛, 傅希贤, 张国庆, 张乃临

1994, 9(2): 113

本文以2.2.15细胞株为模型,以HBsAg、HBeAg、HBVDNA、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了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PipemidicAcid)、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sxacin)、氟嗪酸(Ofloxacin)体外抗HBV效果。结果表明: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对HBsAg、HBeAg50%抑制浓度(ID_(50))分别为11g/ml、64g/ml、93g/ml、105g/ml和199g/ml、111g/ml、24g/ml、217g/ml,细胞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CD_(50))分别为219g/ml、90g/ml、181g/ml、169g/ml,在所选定的用药浓度范围内不同程度抑制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HBVDNA及其复制中间体的产生。尤其对超螺旋结构DNA(scDNA)有不完全抑制作用。

血清HCV RNA NS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郭林生, 唐振亚, 郝连杰

1994, 9(2): 119

利用源自NS 5和5-UTR引物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基因片段的逆转录-套式多聚酶链反应(RT-neatedPCR)检测。对35例随机选择的抗HCVAb(+)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引物检测结果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别。利用NS5区引物扩增的片段可与5种不同型别的HCVRNA亚基因探针很好地结合和显色,说明NS5基因可以利用于HCVRNA的基因分型。对131例抗HCVAb(+)血清进行了NS5基因检测,检出率为52.68%(69/131),其小,除HCC和CRF组检出率分别为16.67%和34.68%,其余各组均在50~80%之间。献血组、献浆组和免疫球蛋白中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66.61%,54.45%和57.14%,说明应用未经筛查的血液及血制品小有很高的感染危险性,22例抗HCVAb(-)NANBH患者中有8例第2次PCR后确证为HCVRNA(+),表明1/3与低水平的HCV感染有关。

套式PCR检测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

单祥年, 陈金东, 严明, 鲁晓, 邱定红

1994, 9(2): 125

本文采用套式PCR(Nested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术对6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Neonatalhepatitis)患者进行了HCMV(Humancytomegalovirus)检测,结果表明,当只用一对引物进行PCR时,检出33例患者为HCMV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4.1%;而采用套式PCR后,有17例为HCMV阳性,阳性检出率提高到77.0%。可见套式PCR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PCR,并远高于目前使用的其它方法。同时也说明HCMV是导致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此外,灵敏性和特异性试验表明,套式PCR技术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简单快速,在临床检测和诊断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昆虫杆状病毒衣壳主蛋白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和定位

王家旺, 黄永秀, 谭业平, 李寿东, 齐义鹏

1994, 9(2): 130

用PCR技术成功地扩增了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的衣壳主蛋白基因(vp39基因),并克隆了该基因,利用纯的vp39基因探针,在低严谨杂交条件下,已将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LsNPV)的vp39基固定位在PstI-F,BamHI-C,EcoRI-C,XhoI-D,I,EcoRV-H,X等片段上。PCR反应时,在扩增出预期的包括完整vp39基因的1406bp片段的同时也扩增出一条Ca.400bp的片段,本文讨论了PCR的特异性扩增和非特异性扩增。

龙眼鬼帚病的研究病毒病原的确认

陈景耀, 柯冲, 叶旭东, 李开本

1994, 9(2): 138

应用500、1500单位人体注射用的盐酸四环素和青霉素G钾浸渍处理龙眼鬼帚病苗,均无抑制病状表现,表明本病不是由MLO和BLO引起的;电镜观察仅在病叶组织筛管细胞内见到成束分布在细胞质内的线状病毒粒体;通过A蛋白。免疫电镜检测,亦可在龙眼鬼帚病介体昆虫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Drury)、龙眼角颊木虱(CarnegenapsyllasinicaYangetLi)唾液腺内捕获到与病叶组织相同的病毒粒体,从而进一步肯定本病病原的病毒性质。

引起番茄坏死病的黄瓜花叶病毒TN分离物的研究

程宁辉, 濮祖芹, 方中达

1994, 9(2): 143

从南京郊区田间番茄坏死病株中分离出黄瓜花叶病毒TN分离物,经人工接种10科39种植物,能侵染其中的8科26种,接种番茄,辣椒和普通烟都引起坏死症状。TN分离物的失毒温度为50℃,稀释限点510(-3)-510(-4),体外存活期1-2天。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经免疫双扩散测定,TN分离物与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用差速离心提纯的病毒粒子经电镜观察为廿面体,直径为28nm。SDS-PAGE分析病毒外壳蛋白为单一组份,分子量27500D。病毒核酸组份分析发现,该病毒分离物含有CMV基因组核酸和一个低分子量的卫星RNA。以上结果同已报道的引起番茄坏死的带卫星RNA的黄瓜花叶病毒株系一致(Kearney,C.M.1990;Jorda,C.1992)。本文还讨论了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高效价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抗血清的制备

孟清, 张鹤龄, 宋伯符, 庞瑞杰, 邢继英, 杨永嘉

1994, 9(2): 151

用嫁接方法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接种到I.setosa上扩繁,以0.2mol/LpH7.2PBK缓冲液、垫层差速离心、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纯化SPFMV。纯化的SPFMVOD260/280的比值为1.25。将纯化的SPFMV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在环状沉淀和微量沉淀试验中,用提纯病毒测定抗血清的效价均为1:4096;以SPFMV-IgG为第一抗体,应用Dot-ELISA对甘薯和I.selosa叶片中的SPFMV分别作了测定。

草鱼出血病病毒多肽的荧光染色

王炜, 陈延, 蔡宜权, 柯丽华

1994, 9(2): 157

将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CarpHemorrhageVirus,GCHV)置于还原性的溶液中,然后加入等体积的NaHCO3配制的异硫氰酸荧光索溶液进行多肽的标记,再经SDS-PAGE分析,在紫外灯下即可检测到GCHV全部的11个结构多肽的荧光带。该方法最小检测量为500ng,由该方法回收的多肽具有抗原活性,可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学实验。

错位双链RNA丙氧鸟苷和原核细胞DNA促旋酶B对鸭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牛建章

1994, 9(2): 160

人工合成错位双链RNA(ampligen)是一种已知的干扰素诱导剂。单独和或与其它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阳性鸭。这些药物包括丙氧鸟苷(ganciclovir)和原核细胞DNA促旋酶B抑制物(coumermycinAl)。单独和/或联合该两种药物时,对鸭血清和肝组织内DHBV均有抑制作用,但以三种药物联合时抑制效果最好。上述下种方案治疗结束后肝内松弛环状DNA(RC)和超螺旋DNA(SC)持续存在,而且不能消除血中鸭乙肝表面抗原(DHBsAg)。对治疗的大多数鸭血清干扰素,测定结果表明,ampligen能诱生鸭干扰素,但其出现时间与抗病毒效果产生没有平行关系。本研究为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诱导剂提供了参考。

中国对虾中一种球状病毒的分离提纯与检测

陈棣华, 张建红, 石正丽, 高玮, 高学兴, 吴志广

1994, 9(2): 170

从人工养殖生长比较缓慢的对虾与病虾的肝胰腺和消化道中,分离出一种大小为80nm的球状病毒。同时采用超薄切片技术可在对虾中肠细胞中发现大量的球状病毒,这些病毒聚集成片,在同一细胞内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均发生病变。此外,将分离提取的球状病毒进行感染试验,感染死亡率为60%。并且从感染致死的对虾消化腺及肠道中,同样可以观察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球状病毒颗粒。

正廿面体病毒的轴长、三角形剖分数和壳粒间距之间关系的研究

王继科

1994, 9(2): 174

本文根据正廿面体病毒具有5:3:2旋转对称轴特性,分别计算出各条对称轴的轴长,并相应推导出:这里a5,a3和a2分别是5-,3-和2-重轴的长度,l是任意两相邻壳粒间的距离,T是三角形剖分数。同时对已报道过的又采用新的方法给予推导和验证,这里,是病毒等效球的平均半径。通过上述公式深入地揭示了病毒的大小、轴长与三角形剖分数和壳粒间距之间的关系。

番木瓜环斑病毒(PRV)提纯的研究

高文通, 高乔婉, 范怀忠

1994, 9(2): 180

番木瓜环斑病毒(PRV)提纯的研究高文通(黄埔动植物检疫局,广州510700)高乔婉,范怀忠(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广州510642)关键词番木瓜环斑病毒,病毒提纯四十年代末,美国首次报道的番木瓜环斑病(PapeyaRingspotVirus,PRV)...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