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09卷1期

|     

Review

交互保护作用及其在植物病毒病防治上的应用

肖火根, 范怀忠

1994, 9(1): 1

植物系统性地感染病毒的某一株系后,可以免受同种病毒其它株系侵染的现象一般称为 交互保护作用(也曾称为干扰作用、交互干扰作用、获得性免疫、获得性耐病性和璜免疫等)。 这个现象是由McKinncy于1929年首先发现的,他观察到烟草感染了烟草花叶病毒(TMV)的 绿色花叶株系后,再接种黄色株系就不能产生黄色株系的症状。此后,很多病毒株系间都发现 有交互保护作用,因而交互保护作用可用于病毒株系的鉴定上。在生产实践上,利用弱株系预 防强株系的设想首先是由Kunkcl(1934)提出的 近二十年来弱株系已较成功地用以防治番茄 花叶病(T0MV)[1],柑桔衰退病(cTV)[ ]和番木瓜环斑病(PRv)[3]的强株系的危害。

PCR检测HPV-18DNA

江红, 柯丽华

1994, 9(1): 7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HPV-18序列中引物HP_1、HP_2之间的片段(F)进行扩增,通过两组阴、阳性对照实验证明扩增片段的特异性。用不同Mg浓度的缓冲系统进行PCR反应发现,缓冲系统中Mg浓度高低是影响HPV-18/HP_1、HP_2特异扩增的重要因素,高浓度Mg导致扩增特异性降低。对17例宫颈癌组织DNA进行PCR检测,有9例检出F片段,其检出率是53%,为HPV-18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提供证据。

不同感染状态下EB病毒核抗原亚型表达的研究

詹德进, 陈剑经

1994, 9(1): 13

本实验用免疫印迹法纯化的抗EBNA亚型抗体,结合显微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技术,检测在不同感染状态下,三种亚型EBNA抗原在细胞中的表达程度。结果表明,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Raji细胞EBNA-1表达量较大,经巴豆油和正丁酸诱导进入钝挫感染状态后EBNA-1表达减少,而EBNA-2的表达增强。B_(95-8)细胞也有相似的趋势。表明EB病毒的激活可能与不同EBNA亚型表达量的改变有关。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内的表达及应用

李越希, 唐家琪, 史江, 赵学忠, 乔仁良

1994, 9(1): 18

将从中国丙肝病人血清中扩增克隆的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基因(408bp)酶切处理后插入表达载体pJLA502内,获得高表达核心蛋白的重组工程菌。将重组菌经42℃热诱导5h,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的核心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0%。经分子筛和吸附层析纯化后获得的核心蛋白,ELISA检测证实有较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用表达的核心抗原加用表达的NS_3抗原(C_33)装配的抗-HCV试剂盒,经用标准血清验证及与国外第二代抗-HCV试剂盒比较,证实符合丙肝诊断试剂要求。

PCR和生物素探针对HFRSV的检测和分型的探讨

唐家琪, 李越希, 李先富, 潘秀珍, 郭恒彬, 张云

1994, 9(1): 25

分析比较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76/118株和R_(22)株的核苷酸序列,根据引物设计原则及检测分型的目的,设计并合成了3对引物。1对引物取于两毒株间的高同源区段,作为共同引物和外引物;另两对引物取于两毒株间的低同源区段,分别作为野鼠型引物、家鼠型引物和内引物。建立了DNA聚合酶链反应(PCR)和NestPCR方法,并用NcstPCR合成了两种型特异的生物素探针。PCR检测76/118、A_9、陈、R_2、R_225个毒株,用外引物时均扩增出1条约300bp的条带;用内引物的野鼠型引物时,除R_(22)株之外,其余4株均扩增出1条约70bp的条带。斑点杂交试验证实了PCR检测分型的准确性。NestPCR和生物素探针斑点杂交试验可以测出1-10bg的目的cDNA。

高复制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复制指标与肝脏病变关系的探讨

黄华芳, 熊开钧, 曾令兰, 何生松, 杨泽川, 李援

1994, 9(1): 31

本文报道55例高复制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复制指标与肝脏病变的关系。55例均为血清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部分病例血清HBcAg、DNAP、HBV-DNA阳性,均作肝穿活检,病理报告CAH5例、CLH9例、CPH41例,前二者组成A组,代表病变活动组;CPH称B组,代表病变稳定组。结果显示A组各项肝脏病变在HBV复制情况下检出率普遍高于B组;ALT异常时肝脏各项病变检出率达80%以上者A组也多于B组,而且A组出现4例碎片状坏死、B组则无,显示乙肝病毒复制程度与肝脏病变活动性、广泛程度、肝功能受损等情况密切相关,因而提示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

BsNPV感染油桐尺蠖及Bs484细胞的酯酶分析

徐旭士, 张超英, 谢天恩

1994, 9(1): 37

本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薄层扫描技术测定了油桐尺蠖Buzurasuppressaria和Bs484细胞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酯酶(EST)含量及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桐尺蠖中肠FST的含量和类型在病毒感染8小时后就有明显的改变,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这二项指标都有较大的变化。而Bs484细胞的EST含量变化开始于病毒感染后3小时,细胞EST的类型则无改变。

印度木薯花叶病毒DNA在寄主植物中可能存在的形式

洪益国, 王小凤, 田波

1994, 9(1): 43

从印度木薯花叶病毒(ICMV)侵染的植物中纯化特异的核酸,经RNAase,DNAasc,Nucle-aseSl,ExonucleaseⅢ和EcoRI酶切,Southern和Dotblots杂交证实,在感病的植株中,存在两种形式的病毒核酸:环状双链DNA和环状单链DNA,后者可能是病毒DNA的(-)链,环状双链DNA经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可得2.7kb的线性双链DNA纯化的病毒核酸含DNA1和DNA2两个分子量相近的组份。

生物素标记GFV-cDNA探针的制备及在检测葡萄扇叶病毒上的应用

谷洪仓, 严敦余, 刘焕庭, 邱并生, 王晋芳, 田波

1994, 9(1): 48

以整合到质粒中的GFV-cDNA为模板经PCR合成了生物素标记的GFV单、双链探针。用合成的探针对提纯的cFV-RNA_2、感染CFV的昆诺藜叶及18株而萄进行DNA-RNA杂交检测表明:检测提纯病毒RNA_2的灵敏度为1.5pg/斑点,感染GFV的昆诺藜提取液最高稀释度可达40960倍;11株显示典型扇叶症状的样品杂交结果均为阳性,且汁液稀释400~800倍仍能测出,7株不显示典型扇叶症状的葡萄中3株受到GFV的侵染。单、双链探针最适使用浓度分别为1/200及1/100。

用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生防制剂大面积防治麦茬辣椒病毒病

王志学, 丁玉英, 覃秉益, 张秀华, 田波, 田文会

1994, 9(1): 54

用黄瓜花叶病毒(CMV)卫星RNA生防制剂S_(52)免疫辣椒,能防治辣椒由CMV引起的病毒病。用S_(52)免疫接种辣椒的大田对比试验,防效达59.5-71.0%,产量比对照增加26.1-32.2%,产值增加33.5-45.2%。小区对比试验,用S_(52)免疫接种50天的辣椒,防效达71.3-92.9%,免疫接种80天,防效达55.9-78.5%,产量比对照增加36.0-65.3%,产值增加49.3-93.5%,还有刺激生长,促进早熟和增强对真菌、细菌病害抵抗作用。

侵染新疆甜菜的两种病毒分离物的研究

崔星明, 龚祖埙, 喻宁江

1994, 9(1): 60

在新疆甜菜的根部和叶片分离到两个球状病毒分离物。从病毒形态、生物学及物化性质等研究结果证明这两个分离物实是一种病毒。病毒粒体力20面体,直径约28nm,回接到甜菜上产生环斑和沿脉线纹最后形成坏死斑。此外还侵染苋色藜,昆诺阿黎,番杏,菠菜等,引起局部坏死斑。在普通烟,心叶烟,菜豆,黄瓜,蕃茄上无症状侵染,病毒致死温度为70℃,10分钟。体外存括期13天以上,冻干病叶7年后仍有侵染力。通过PEG沉淀、差速离心、琼脂糖柱层析及蔗糖梯度离心,可得到较高浓度的纯化病毒,病毒的紫外吸收最低值在245nm,最高值在260nm。经SDS-PAGE测定,病毒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2.7×10 ̄4道尔顿,病毒基因组核酸为三个组份,分子量分别为3.08kb,1.28kb和0.85kb。在琼脂双扩散实验中,能与番茄黑环病毒(TBRV)抗血清产生较弱的沉淀线,与黄瓜花叶病毒(CWV)、烟草环斑病毒(TRSV)、烟草坏死病毒(TNV)、香石竹环斑病毒(CaRSV)的抗血清不发生反应。

传染性软疣病毒(MCV)的电镜观察

李德忠, 肖同浩, 武晓华, 吴宁

1994, 9(1): 67

曾有研究描述MCV的发育周期中有8种形态,也有按发育过程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本文对15例35份MC进行了电镜观察,根据发育过程和宿主细胞的病变程度,将MCV分为4种形态类型,并对各类型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分析。

应用快速HEPES蚀斑法检测狂犬病毒

邵益斌, 顾 勤, 曾蓉芳

1994, 9(1): 70

应用快速HEPES蚀斑法检测狂犬病毒毒力滴定,狂犬病毒蚀斑法作为滴定活性病毒效价常用的比较精确的方法早被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并应用狂...

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李崇荣, 彭辉银, 周显明, 陈新文, 谢天恩

1994, 9(1): 74

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四种动物病毒的细胞培养及血凝检测的比较研究

李天宪, 赵林, 罗怡珊, 冯锋

1994, 9(1): 77

云豹肠炎病毒(LPV)、水貂肠炎病毒(MEV)、犬肠炎病毒(cPv)和猫泛白细胞减步症病毒 (FPLV)等四种细小病毒,其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十分相似。均能凝集猪红细胞,但文献记载其血 凝(HA)条件各不相同。本文建立了统一的、适用于d种病毒的HA技术r井系统观察了它们在 FK 细胞上的培养特性,比较了其细胞培养物的HA活性,为疫苗的生产和检测提供了技术和 科学依据。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乳小白鼠的病理组织学与病毒抗原定位研究

郭广松, 肖红, 程丽, 文莉, 杨占秋

1994, 9(1): 81

Huggins(1986年)等观察了来自黑线蛭鼠的病毒(76—118株)感染乳小白鼠的病理组织 学变化及病毒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本实验观察了来自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EHFV对感染乳 小白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病毒抗原定位分布,现报告如下;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