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08卷4期

|     

Review

杆状病毒转座因子研究进展

梁布锋, 刘明富

1993, 8(4): 301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是一类可移动转座的遗传因子的统称,包括原核生物中的插入(IS)、转座子(Tn)、质粒;真核生物中的Ty,P因子,2DNA,Copia因子,以及噬菌体Mu和反转录病毒等。因此,转座因子又称可移动的遗传因子(Mobile genetic element)。转座因子最早由美国科学家Barbara McClintock于1956年在玉米染色体中发现,并于1984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转座因子的发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遗传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杆状病毒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主要发现于昆虫纲鳞翅目)为宿主的病毒的统称。杆状病毒亦存在转座因子。对杆状病毒转座因子的研究起源于对感

HBV-DNA的生物素寡聚核苷酸探针快速检测

吴云涛, 蔡宜权

1993, 8(4): 310

本文建立一种快速HBV-DNA检测方法。此法是基于生物素标记的寡聚核苷酸与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的靶DNA杂交,然后通过Streptoavidin-碱性磷酸酶偶联体及生色底物进行检测。本文研究了此法的实用性,表明对于实验室及临床的HBV-DNA检测,此法是一种快速(4小时)、灵敏(110pg)、特异、方便的方法。

戊型肝炎病毒中国XT-179株全基因组cDNA克隆及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马学众, 曹学义, 内田俟和, Thin Thin Aye, 志方俊夫

1993, 8(4): 316

本文报道对中国新疆东部一起戊型肝炎(HE)流行高峰期间,由HE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的戊型肝炎病毒(HEV)中国XT-179株进行全基因组cDNA克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所阐明的HEV-XT-179株基因组全序列由7194个核苷酸和3端的多聚腺嘌呤核苷酸[poly(A)]尾组成。四种核苷酸的含量腺嘌呤(A)为17.0%,胞嘧啶(C)为31.9%,鸟嘌呤(G)为26.0%,尿嘧啶(U)为25.1%。G+C含量为57.9%。全基因组含有9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其基因编码区三个开读框架分别编码了1693,660和123个氨基酸的序列,从而构成了HEV基因组结构区和非结构区的三个多聚蛋白。将其基因序列与HEV缅甸ET1.1株比较,二者之间有395个核苷酸和42个氨基酸以及1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不同,其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4.5%和98.3%。以上结果提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分离到的HEV流行株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型别和抗原结构的差异。

反义寡聚硫代磷酸脱氧核苷抑制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中乙肝抗原表达的研究

汤华, 任中原, 张灏, 宗建超, 倪爱国, 刘福森

1993, 8(4): 327

设计合成了两个分别互补于乙肝病毒2.1kb mRNA起始区(片段A)和增强子区(片段B)的硫代磷酸的DNA片段。在经克隆HBV DNA转染HepG_2细胞建立的HBV短暂表达系统及稳定产生HBV的2215细胞中研究二者对HBsAg及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反义寡聚物能不同程度抑制乙肝抗原表达,并与剂量呈一定正相关。在HepG_2细胞HBV短暂表达系统中,6mol/L浓度时,片段A、B对HBsAg的抑制作用分别为60%,56.1%,对HBeAg表达的抑制水平分别为45%、48%。在2215细胞中,18mol/L浓度时,二者对HBsAg及HBeAg的抑制作用只有20~35%左右。同时采用甲基蓝四氮唑(MTT)方法检测了反义寡聚物对HepG_2细胞活性的影响,在高浓度40mol/L时才呈现15%左右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其抑制乙肝抗原的表达是高选择性的。

乙型肝炎病毒(HBV)体内外对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2诱生活性影响的研究

王建华, 熊开钧, 黄华芳

1993, 8(4): 332

本研究用PAP法、胸腺细胞增殖法、脾细胞增殖法,分别检测16例体外HBV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与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中的HBcAg和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的诱生活性(以△cpm值表示)。结果显示,体外HBV感染组与体内HBV感染组骨髓MNCs中HBcAg检出率分别为50%和43.7%。本实验结果表明,HBV在体外感染骨髓MNCs,且与体内自然感染相符,但光镜下未观察到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体外感染组与体内感染组IL-I和IL-2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且细胞中HBcAg检出阳性者较阴性者下降更为明显(P0.01)。IL-1和IL-2诱生活性降低与HBV侵染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内复制有密切关系,从而提示,IL-1和IL-2降低可能影响HBV的清除而引起慢性化过程。

浣熊痘病毒TK基因对5-BUdR药物不敏感性的研究

赵卫国, Joseph J.Esposito

1993, 8(4): 338

本文在Rat-2(TK~-)细胞上,对浣熊痘病毒TK基因作为病毒筛选标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浣熊痘病毒虽然具有TK基因的序列和功能,但对5-溴脱氧尿嘧啶(5-BUdR)药物的选择压力并不敏感。即使采用HAT培养基挑选的单斑病毒对5-BUdR也具有抵抗力。

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二针与三针接种效果的比较

朱智勇, 唐汉英, 李岩金, 翁景清, 陆群英, 李敏红, 俞永新, 刘文雪, 曾蓉芳, 舒浩麒

1993, 8(4): 341

本文研究人体接种流行性出血热(EHF)灭活疫苗总量为三毫升时,比较观察分三次接种和分二次接种的反应及免疫效果。试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根据常规方法0、7、28天免疫三针,每针1毫升;第二组0、28天免疫二针,每针1.5毫升;第三组0、28天免疫二针,第一针2毫升,第二针1毫升。结果三组均未发生全身或局部的不良反应,末针1530天,采血测定EHF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1%、79.4%和76.6%经统计处理三组无明显差别。

孕产妇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垂直污染羊水的研究

唐家琪, 陶开华, 李越希, 潘秀珍, 李先富, 于明明

1993, 8(4): 344

用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特异性核酸,调查100名孕产妇生殖器官受HSV感染和羊水受HSV污染的情况。结果表明:受感染的母体通过病毒扩散途径及通过产道途径,污染羊水的机率分别为11.1%(1/9)和54.5%(6/11);原发性HSV、继发性HSV垂直污染羊水机率分别为66.7%和29.4%;不同妊娠期和生育胎次对污染率无显著性影响。

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复制的研究Ⅰ.细胞病理学和病毒复制的一些特性

钟江, 乐云仙, 苏德明

1993, 8(4): 348

本文报道了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othis armigera single nucleocaps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aSNPV)在棉铃虫及棉铃虫蛹卵巢细胞系SFE-HA-8212中的复制。HaSNPV的复制和其他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大体相符,复制过程也可分为形成出芽型病毒与形成包埋型病毒这两个时相。研究了影响病毒在细胞中复制的诸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复数、细胞接种密度和细胞生长阶段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平均每细胞可生产出芽型病毒14PFU,多角体24个。生成的病毒具有感染力。这些表明SFE-HA-8212细胞可供HaSNPV有效复制。同时,作为细胞群体该细胞系对HaSNPV感染的反应并非均一,其中有89.6521.4%的感染细胞释放病毒,但仅有37.856.7%的细胞形成多角体。表明HaSNPV的感染并不一定导致形成多角体,在大部分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进行到产生病毒粒子就停止了。初步讨论了这种不均一性的原因。

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包涵体蛋白的性质及其对几种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刘子夜, 齐义鹏

1993, 8(4): 357

SDS-PAG电泳分析表明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Leucaia separa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LsNPV)的包涵体蛋白由几种多肽组成,其中分子量为32kD的主带为多角体的主要结构多肽。经Sephaceyl S-200柱层析纯化后分析了其氨基酸组成,证明此包涵体蛋白是一种以疏水氨基酸为主要组成的特异性蛋白。我们发现32kD蛋白对Hela、HLAMP、HICAM等三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用~3H-TdR标记核酸合成代谢的Hela细胞的放射活性证实了这种观察。

应用Dot-ELISA检测PVX、PVY和PVS

孟清, 张鹤龄, 宋伯符

1993, 8(4): 366

以NCM为固相载体、应用间接ELISA法测定了纯化的PVX、PVY和PVS;对接种的烟草,马铃薯块茎的芽、休眠块茎顶端的PVX、PVY和PVS也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检测纯病毒PVX、PVY和PVS的灵敏度分别为2.76pg、2.835pg和5.831pg。检测感病烟草汁液马铃薯块茎芽、休眠块茎顶端的稀释度PVX分别为:1/20480~1/81920、1/20480和1/5120;PVY分别为1/81920、1/20480和1/5120;PVS分别为1/81920~1/327680、1/20480~1/81920和1/5120~1/20480。和Cocktail-ELLSA相比,检测PVX和PVY的灵敏度提高至少16倍。实验结果表明,Dot-ELISA是检测PVX、PVY和PVS灵敏而有效的方法。

温州市郊杂交水稻矮化病研究Ⅰ.传播介体、寄主、症状及病原形态

陈声祥, 余舰斌, 秦文胜, 刘力, 高东明, 徐静, 王一风

1993, 8(4): 373

从温州市杂交晚稻矮化病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原,能由灰飞虱持久传播,非经卵传染;在20~33℃下的循回期为8~23天;寄主有水稻、玉米、大麦和小麦等,发病后均表现为植株矮缩、色泽浓绿、叶片僵直,在水稻和玉米病株的叶背、叶鞘和茎秆上产生粗条状脉肿,先蜡白色而后变黑褐色;取病稻汁液于电镜下观察到直径为75~80nm的球状颗粒;在玉米脉肿的超薄切片里显示直径为75~80nm的球状颗粒,中央区电子密度高,周围有20~25nm厚的透明圈,散生于细胞质里,呈串状排列于管状结构中或呈晶格状排列。这些结果表明它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禾谷多粘菌对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的传播及其土壤侵染潜力的测定

陈剑平

1993, 8(4): 379

从大田侵染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的小麦病根中挑取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堆,接种受侵染小麦品种扬麦4号,经砂培养纯化,获得5个禾谷多粘菌分离物,但都为无毒。无毒多粘菌休眠孢子堆接种表现WSSMV症状的小麦,经培养可饲获病毒,并可经接种后将病毒传播给无病小麦。供试的4个大小麦禾谷多粘菌分离物都可对大小麦进行交叉侵染,产生同样数量(每克鲜根10~5个游动孢子)的游动孢子产量。供试5个病土和2个无病土样品中,都具有强大的多粘菌侵染潜力,即使稀释3125倍,甚至15625倍,还可以监测品种扬麦4号根上观察到休眠孢子堆,而且病土中WSSMV侵染潜力也很强,经稀释625倍,甚至15625倍,还能在监测植株根上检到病毒。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姚华建, 于嘉林, 刘仪

1993, 8(4): 385

将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内蒙古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亚克隆到pJW2上构建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载体。SDS-PAGE及Westexn blotting检测的结果表明,该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DH5 中经温度诱导后特异地表达21kD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外壳蛋白。经光密度扫描估测,其表达量占大肠杆菌总蛋白的19.5%

太子参花叶病毒的检测与防治

高玮, 张敬水, 张建红, 张立人

1993, 8(4): 390

1982年我们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太子参花叶病毒,并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症状表现、宿主范围、血清学、生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太子参病毒病进行了初步防治。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应用ELISA技术,对太子参花叶病毒进行了田间检测,并确认了种子消毒方法,为太子参花叶病毒病的田间诊断与防治提出了科学措施。

HFRS的免疫学诊断问题第二届国际HFRS学术会议部分国外学者报告摘录

张东海, 田华

1993, 8(4): 394

作为临床诊断方法,仍推荐-捕获IgM ELISA作为区别急性或既往感染的血清学技术,尤其是在HFRS高发区。但所用的抗体则为针对汉坦病毒G_1,G_2或N蛋白的特异性McAb;抗原提倡应用基因重组产物G_1,G_2或N蛋白。将汉坦病毒RNA的S基因片断及/或M基因片断插入大肠杆菌中,获取相应的重组细胞N蛋白或G_1,G_2蛋白的报告有多篇。鉴于S基因片断所表达的N蛋白是引起早期和长期维持体液免疫反应的主要识别抗原,德国及芬兰学者将汉坦76/118株,PuumaloCG18/20株及So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