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08卷3期

|     

Review

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项秉懿, 陈苏民

1993, 8(3): 199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也称乙型脑炎病毒或简称乙脑病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属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地域广,病死率高,常留有后遗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虽有疫苗,但不够理想。

改良抗体捕获ELISA方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IgE、IgA、IgG抗体的初步研究

张东海

1993, 8(3): 207

初步报道建立了一种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特异性IgE、IgA、IgG抗体的改良抗体捕获ELISA方法(EacELISA,AacELISA,GacELISA)。该法以抗人IgE、IgA或IgG单克隆抗体作包被抗体;酶标记物系两株组特异性较强的EHF?McAb(A (35),A (25-1)株);在实验中采用EHF病毒抗原与酶标记物混合后一次加入,而不是分别依次加入的方式,使操作步骤简化,实验时间缩短,又适当提高了试验敏感性。该法具有简便,特异性高,灵敏度较高(检测EHF?IgE,EHF?IgA>1:100;EHF?IgG>1:2560),重复性较好(CV:EHF?IgE 2.51%,EHF?IgA 11.80%,EHF?IgG 10.85%)等优点。检测39份EHF病人血清,急性期病人(3~7病日)血清三种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84.21%(16/19,EHF?IgG),89.47%(17/19,EHF?IgA)和100%(19/19,EHF?IgG);而发病3~6月后患者血清三种抗体检出率分别为10.00%(2/20),45.00%(9/20)和100.00%。在急性期与恢复期病人之间,EHF?IgE和EHF...

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肝活检组织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及抗原

王春杰, 邓平非, 张雯, 来家祺, 刘凤阁

1993, 8(3): 213

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肝活检组织进行了病毒RNA及其囊膜G2蛋白的定位检测,结合光镜,认为肝细胞的变性、胞浆疏松化、点状坏死是EHF病毒直接侵犯并在其胞浆内增殖表达所致,肝组织的灶状坏死则主要是肝窦狭窄、枯否氏细胞增生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梗死。急性脂褐素沉积是病毒侵犯肝细胞的间接证据。研究还发现,肝细胞内病毒的多少与病程关系不明确,而与临床分型有一定相关,为探讨EHF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对不同生理状态小鼠的实验感染及在小鼠淋巴细胞亚群中的定位

唐永明, 杨为松, 洪涛, 周静仪

1993, 8(3): 218

本文用双标记免疫细胞化学和双标记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环磷酰胺处理的BALB/c小鼠及乳鼠实验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后的发病和病毒定位情况,结果发现,免疫功能不成熟或有缺陷的小鼠感染后发病并有规律地死亡,而免疫功能正常鼠只呈隐性感染。在发病的和隐性感染的小鼠之间,病毒定位主要差别在于HFRSV是否感染免疫器官,即HFRSV抗原可见于发病鼠外周血,牌和胸腺的单个核细胞中,而在隐性感染小鼠的这些免疫器官中则为阴性,HFRS病毒颗粒及病毒抗原广泛见于发病鼠的T细胞亚群中,在Thy-1,L3T4和Lyt-2亚群中,双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6+—15.3%,7.5%+—6.1%和17.7+—6.1%。对HFRSV在T细胞中分布的差异还作了动态比较。结果提示:细胞免疫可受HFRSV的直接影响,病毒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感染是HFRSV感染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辛德毕斯病毒6K蛋白在病毒成熟释放中的作用

梁凤霞, 丁明孝

1993, 8(3): 226

应用多种细胞生物学技术,对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SbV)的6K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转运动态及在病毒释放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6K蛋白不仅存在于成熟病毒粒子中,而且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后及在向细胞质膜的转运过程中均与囊膜蛋白E2形成复合物。对6K蛋白酰基化位点突变株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与E2突变株在病毒形态发生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SbV的出芽释放过程不仅仅是靠E2蛋白C端与病毒核衣壳的相互作用,6K蛋白的酰基化修饰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6K蛋白的二级结构的预测及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对SbV出芽释放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补充。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方肇寅, 温乐英, R.Glass

1993, 8(3): 235

我们从腹泻病人便样中纯化了病毒,其结构蛋白组分按分子量大小分别为VP1(136K),VP2(113K),VP3(92K),VP4(84K),VP5(64K),VP6(47K),VP7(41K)。所有这些蛋白皆具有抗原性。WP6是B组轮状病毒的共同抗原。B组轮状病毒的每一结构蛋白与A组轮状病毒都无交叉免疫反应。另外注意到二例不同病人对VP6和VP7刺激产生的抗体水平不同。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尸检组织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G2,NP及HA结构蛋白抗原

杨守京, 刘彦仿, 刘莹莹, 晏培松, 徐志凯, 刘厚才

1993, 8(3): 243

本文应用15株分别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糖蛋白(Glycoprotein Ⅱ G2),核蛋白(Nuclcocapsid,NP)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19例HFRS尸检病例的16种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进行了定位和分布的研究及抗原分析。结果表明,死于早期HFRS人体组织内病毒抗原量大,分布广泛,主要以可溶性和颗粒性两种形式存在,前者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呈G2,NP及HA抗原阳性,是参与形成免疫复合物的主要抗原形式;后者是以单纯病毒NP或HA抗原阳性的病毒包涵体(IB)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是病毒直接作用所致细胞病变的标志,IB的广泛分布但只有极个别阳性细胞发生坏死,说明该病毒具有泛嗜性感染和弱致细胞病变能力的特性。抗原分析结果显示,组织细胞中病毒抗原的表达及其抗原量受宿主细胞的种属,组织结构特点及病期的影响,也存在个体差异以及因感染病毒株或血清型不同产生差异的可能性。病毒抗原染色形态学证实,NP上具有HA抗原位点,其抗原决定簇有三类,其中的某些抗原决定簇可因病毒宿主动物或细胞的种属不同,表达也不同。HA抗原在人体组织细胞中的高表达和广泛分布也说明HFRS...

两株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同源性的研究

严银钫, 罗经

1993, 8(3): 257

两株不同来源的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rscsNPV和ArNPV)经提纯后,使用SDS苯酚抽提病毒核酸,并使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酶解后,用分子杂交方法与缺口平移标记的ArscsNPV-DNA探针杂交,分析了两株蓖麻蚕NPV病毒核酸的同源性。EcoRI酶解的ArNPV-DNA产生8个片段,其中5个片段能与ArscsNPV-DNA探针杂交。BamHI酶解ArNPV-DNA产生7个片段,其中6个片段能与ArscsNPV-DNA探针杂交。结果表明:两株蓖麻蚕NPV之间病毒核酸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使用斑点杂交方法分析了ArscsNPV与ArNPV,柞蚕NPV及家蚕NPV之间的核酸同源性,结果表明:ArscsNPV与ArNPV,柞蚕NPV具有同源性。而与家蚕NPV无核酸同源性。

番木瓜环斑病毒在番木瓜原生质体中复制的初步研究

陈枝楠, 郑冠标, 林孔勋, 范怀忠

1993, 8(3): 263

以1.0%的Macerozyme R10,1.5%的Cellulose Onozuka R10,0.45mol/L的甘露醇和pH5.4的培养基作为分离番木瓜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得到了高活力和高产量的原生质体。PRV-Ys(Vb)株系和聚鸟氨酸(PLO,WW200000)分别以1g/ml的最终浓度接种番木瓜原生质体(510~6原生质体/ml),成功地建立了PRV番木瓜原生质体体系。对于PRV在番木瓜原生质体中复制的行为动态差异,本实验研究了PRV-Ys和PRV-Vb两株系,三个不同抗性梯度的番木瓜原生质以及不同培养温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认为PRV不仅能在寄主品种Carica papaya var,F1和C.papaya var.Tw-5而且还能在非寄主C.stipulata的原生质体中进行增殖;环境温度不仅能影响PRV在番木瓜细胞中的增殖能力,而且还能影响植株细胞本身的生活能力和抗PRV侵染的能力;PRV-Ys和PRV-Vb两株系在C.papaya var.F1原生质体中的增殖潜伏期和增殖曲线没有明显差异。

引起马蹄莲花叶病的芋花叶病毒

陈集双, 高其康, 李德葆

1993, 8(3): 271

在采自杭州、北京、上海等地的表现花叶和扭曲症状的马蹄莲(Zanledeschia aethiopica)上检测到一种线状病毒。经测定,其平均粒子长度为745nm,病毒粒子最大分布范围为720750nm。该病毒经免疫电镜观察与芋花叶病毒(DMV)有紧密的血清学关系,且与3个PVY抗血清也有一定的反应。在病叶细胞中观察到紧密聚集。松散聚集和分散的线状病毒粒子和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作者认为:感染马蹄莲的该种病毒符合芋花叶病毒的特征。本文对该病毒的血清学关系和组织病变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芝麻病毒病害研究Ⅱ.芝麻黄花叶病病原鉴定

杨书军, 余子林, 许泽永

1993, 8(3): 277

继对芝麻矮化坏死病源研究之后,又对普遍发生的芝麻黄花叶病害分离物(YMoI)进行了系统鉴定。该分离物普遍存在于各芝麻主产区,普通年份发病率为1~5%。YMoI侵染芝麻引起叶片褪绿及黄绿相间花叶。摩擦接种能够侵染4科12种(品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昆诺藜;系统侵染大豆、花生、望江南、克氏烟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花生蚜、大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ELISA检测其病株种子带毒率为0.5%,但尚未发现种生病苗。病毒在组织汁液中存活期3天;钝化温度55~60℃,稀释限点410~(-3)。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3730nm。并有极易凝聚的趋势。病组织中诱导大量典型PVY第一亚组的风轮形和卷筒状细胞质内含体和少数多边形结晶核内含体。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花生条纹病毒(PStV)、西瓜花叶病毒2(MMV2)密切相关,与花生斑驳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弱相关;与芜菁花叶病毒不相关。但它不侵染WMV2的寄主黄瓜,并且该病害田间的发生流行与芝麻、花生的间作方式以及PStV在花生田间的流行密切相关。根据上述结果,YMoI分离株被鉴定为花生条纹病毒的一芝麻分离株。

黄瓜花叶病毒侵染源的研究

鲁瑞芳, 刘元凯

1993, 8(3): 284

试验证明黄瓜花叶病毒(CMV)可经黄瓜种子传播,传毒率为0.20%,传毒部位为种皮和种胚。经ELISA检测和枯斑反应,7种一年生和12种两年或多年生杂草感染CMV,其中刺儿菜、苦菜、还阳参、黄花蒿、伏委陵菜、鼠掌草和本氏蓼是CMV野生寄主新种,苍耳、柱腺独行菜、凤花菜、益母草和酸浆5种杂草作为CMV野生寄主,属国内首次报道。另外,4种观赏植物和2种树木也感染CMV,变该病毒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人巨细胞病毒AD_(169)株感染家兔致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高又新, 刘建军, 杨占秋, 姚学军, 曾庆斌, 彭倩

1993, 8(3): 290

本文试用家兔作HCMV感染致病机制模型研究,用家兔荧光法及病毒再分离技术考证了感染期间的病毒血症动态。观察到兔在原发性病毒感染后的第13无病毒首先在单核细胞(MC)、淋巴细胞(LC)中显现,并向血浆排放病毒,进而随血道播散至全身组织,引起相应靶器官感染致病。

用Lac基因筛选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

李萍萍, 陈乃民, 朱家鸿

1993, 8(3): 293

为了研制基因工程狂犬病疫苗,我国于1991年首次报道了在痘苗病毒天坛株中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但报道中重组病毒的选择是先经人骨髓瘤细胞(TK-143)在诱变剂5-溴脱氧尿苷(BrudR)作用下通过标记拯救技术筛选出携带有同源基因的重组病毒,然后再利用重组病毒中携带的Lac基因为选择标记,通过噬斑纯化获得重组病毒,用这种选择方式获得的重组病毒,经过了TK-143细胞和BrudR,因此不宜发展成疫苗,本研究探索不经过TK-143细胞和BrudR,仅利用Lac基因为选择标记,直接在鸡胚细胞上通过噬斑纯化获得重组病毒,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提纯和生化性质的研究

赵小立, 吴建华, 黄纯农, 翁醒华, 龚祖埙

1993, 8(3): 296

大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布的一类麦类病毒病。是上海市效区及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大麦产区的重要病害。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在国内外虽已有不少研究,但对国内分离株的生化性质尚未有详细报道。本文报道以上海郊区的BaYMV为研究材料,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分离提纯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病毒的结构蛋白和核酸性质,并和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而为今后应用生物技术防治大麦黄花叶病毒打下了基础。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