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卷4期

|     

Review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研究进展

卢春, 陈溥言, 蔡宝祥

1996, 11(4): 289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因子(Chicken anae~aia agent,CAa)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性免疫缺陷病。自Yuasa等? 首次报道并分离了该病毒后,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l2-3 都相继证明了该病的发生。鉴于此病的垂直和水平传播引起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所造成的较大经济损失,故该病目前已被纳入世界范围内重要禽病研究的行列。

非持久性病毒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吴云峰, 周广和

1996, 11(4): 296

蚜传病毒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毒.广泛为害农业作物及经济作物,并造成严重减产和巨大 的经济损失,加之介体蚜虫种类多、易爆发等原因,使防治工作较为困难。因此,蚜虫传毒机制 历来被认为是防治蚜传病毒病的突破口。1928年DooGttle和walkerl 用桃蚜(Myzus m )首次成功传播了黄瓜花叶病毒(CMV),并提出了口针传毒假说(Stylet—borne hypothe— sis)”j。进入90年代后,随着膜生物学、生物化学和标记技术的成熟.蚜虫传毒机制研究取得 较大进展。本文就蚜虫传毒的分子基础.从病毒、蚜虫介体和寄主植物三个方面作一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研究的新进展

于修平, 卞继峰

1996, 11(4): 301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嗜上皮性的双股DNA肿瘤病毒.它可引起人类皮肤、粘膜的 多种增生性疾病。近年来,HPv相关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高危型 HPV与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在宫颈癌、喉癌、膀胱癌、皮肤癌、消化道癌、肉瘤、骨髓瘤、宫 颈癌患者淋巴结中都有很高的HPV相关序列测出。HPV致癌机制。基因转录拼接及调控机 理、检测手段、治疗方法成为日益迫切的研究问题,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近年来,人 乳头瘤病毒的研究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用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监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黄晓军, 黄雅蓉, 郑惠童, 符玉良, 陈火胜

1996, 11(4): 313

用套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对169对HBsAg及HBsAg/HBe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清进行了HBV-DNA检测。103对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2.8%和33.0%;66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6.4%和43.9%。对55例HBsAg及HBsAg/HBeAg阳性产妇产后的初乳进行了HBV-DNA检测,结果HBV-DNA阳性率为36.4%。结果表明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清HBV-DNA检出率较HBsAg单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要高,其初乳中HBV-DNA的检出率也高。还对105例注射了乙肝疫苗及高价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6月龄婴儿的外周血清进行了HBV-DNA检测,结果有23例阳性。

汉坦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其序列分析

孙永涛, 白雪帆, 杨为松, 黄长形, 周永兴

1996, 11(4): 319

为了探讨从核苷酸水平耐汉坦病毒进行分型,设计两对型特异性引物,采用反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亚太地区18株汉坦病毒进行了扩增鉴定,并对其中7株汉坦病毒的PCR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PCR的分型结果表明,Ⅰ型引物只能扩增血清Ⅰ型病毒的cDNA;Ⅱ型引物也只能扩增血清Ⅱ型病毒,其间无交叉反应。采用巢式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验证了PCR产物的特异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R36M片段G1区的核苷酸序列与血清Ⅰ型病毒代表株76-118的同源性为78.4%,而与血清Ⅱ型病毒R22的同源性为68.1%;R36与汉坦病毒序列同源性的成对比较结果也表明,R36与血清Ⅰ型病毒的同源性均高于血清Ⅱ型病毒;Leakey虽然能被Ⅱ型引物扩增,但其序列与血清Ⅱ型病毒R22的同源性仅为44.9%,故不属于血清Ⅱ型病毒。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能对多数汉坦病毒准确分型,但最终结果尚有赖于序列分析。

HCV核心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学特性的初步评价

项金忠, 郭亮, 张鹏飞

1996, 11(4): 325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丙肝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出编码完整HCV核心蛋白(C区)的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质粒中。重组转移质粒DNA与线性的杆状病毒DNA共转染Sf9昆虫细胞,经蚀斑筛选获得了带编码全部核心蛋白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HCV核心蛋白,其分子量的为20kD。免疫印染和酶联免疫实验表明,此重组蛋白能被人HCV阳性血清所识别。动物实验表明此重组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

HCV 5 端非编码区cDNA的体外转录

李刚, 姚集鲁, 彭文伟, 王斌, 陈青

1996, 11(4): 332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广东省一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获得丙型肝炎病毒(HCV)5'端非编码区(5'NCR)302bp的cDNA片段,经补齐和提纯后插入pUC19质粒,获得的重组体pUN进行序列测定。将pUN的目的基因亚克隆进体外转录载体pSPORTI多克隆位点的EooRI和PstI切点之间,所得重组体pSN线性化后由T_7RNA多聚酶及SP6RNA多聚酶引导体外转录反应,产物经凝胶电泳及特异引物RT-PCR,证实SP6引导的是正义RNA,T7合成的是反义RNA,其大小分别力429bp和362bp。并证实所得RNA力HCV5'NCRcDNA转录而来。获得的HCV5'NCRcDNA和RNA在常规逆转录和PCR步骤中用于设立有效的模板对照,对消除假用性及评估试剂有重要意义。同时,HCV5'NCR体外转录载体的构建可用于制各RNA探针和反义RNA,改进后还可作为定量PCR的竞争性模板。

人类疱疹病毒6型可诱生TNF-α

范萍, 姚堃, 季晓辉, 周瑶玺

1996, 11(4): 338

用生物活性法和双抗体夹心桥联酶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了人类疱疹病素6型(HHV-6)GS株和南京地方株CN5,8,10感染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发现培养24h即可检出高水平的TNF,48~72h述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与未感染耐照组比较有及其显著的差异(P<0.001)。GS株与地方株同诱生TNF水平无儿著性差异(P>0.1),三株地方株诱生TNF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α单抗可以完全中和培养上清中TNF的活性,证实上清中有TNF-α。与LPS比较,HHV-6诱生TNF-α的能力要强得多。

风疹病毒分离株在BHK_(21)细胞中的形态与形态发生

王志玉, 宋艳艳, 姚苹, 王桂亭, 许洪芝

1996, 11(4): 343

利用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本室分离的风疹病病毒(RV)JR_(23)株在BHK_(21),细胞中的形态及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与RV标准野毒株Gos-10作了比较。结果表明,RVJR_(23)株感染BHK_(21),细胞后6h开始于细胞浆内观察到病毒颗粒,96h达到高峰。病毒颗粒呈图形,有双层脂质包膜包绕,直径45~75nm,核衣壳25~35nm。细胞浆内见到大量病毒相关颗粒,直径20~30nm。病毒包膜来自于细胞浆中的空泡膜或细胞膜。被RV感染的细胞浆中还观察到“繁殖复合体”,由膜性结构包绕着许多类似病毒颗粒的囊泡构成。丙株RV在形态与形态发生方面未发现差异。

空心莲子草口服治疗乳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的研究

肖红, 杨占秋, 文莉, 刘焱文

1996, 11(4): 348

空心莲子草经口服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的乳鼠。结果显示,5、7.5、10.0mg三个剂量组的存活率各为80%、72.2%和40.0%,平均存活天数(MTD)为56.5±0.9、53.5±1.1和41.5±2.7d,而病毒对照组的存活率为0.0%,MTD为26.3±0.8d,经该药治疗的感染鼠体内的EHFV抗原表达减少,而未经治疗的感染乳鼠体内的EHFV抗原则在全病程中都显示出较强的表述。治疗组抗病毒效果类似于病毒唑,且口服病毒唑毒性小。说明空心莲子草在体内对EHFV感染鼠有治疗作用。

禽呼肠孤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赵振芬, 徐为燕, 杜念兴, 薛恒平

1996, 11(4): 352

从病鸡肝分离到一株病毒,经电镜检查、理化特性分析、核酸电泳和中和试验等证明它为禽呼肠孤病毒(ARV)。该病毒只在鸡胚肝细胞(CELi)上产生细胞病变(CPE),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V_(ero)细胞上不增殖,它对热无敏感,Mg ̄(2+)不能增强其对热的稳定性,其基因组中的4个小节段的迁移率与ARVFDO和S_(1133)株明显不同,表明它是不同于FDO和S_(1133)的ARV变异株。

伪狂犬病毒蛋白激酶基因的PCR扩增及其克隆鉴定

罗满林, 丁建华, 王家富, 张楚瑜

1996, 11(4): 360

以BHK-21细胞单层上增殖的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经离心浓缩后,用SDS-蛋白酶K消化法分离纯化PRV基因组DNA。参照PRVKa株和NIA-3株蛋白激酶(PK)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长度为26bp和32bp的引物,以纯化的PRV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技术成功地扩增出我国伪狂犬病毒地方株的PK基因,并将它克隆于pUC19载体。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所获PK基因克隆在PstI、SmaI、XhoI和SalI上的切点与PRVNIA-3株相同。为下一步进行PK基因的体外缺失和重组,以构建减毒的PK缺失疫苗株奠定了基础。

中国对虾两种球状病毒的免疫检测

石正丽, 肖连春, 高玮, 陈棣华

1996, 11(4): 365

以江苏、河北某虾场病虾组织中提取的对虾的两种球状病毒作为抗原,制备出特异性强、效价较高的抗血清,用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免疫电镜技术对五个不同地区的病虾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江苏、青岛、河北地区的病虾组织中均含有相应的球状病毒病原。

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ELISA方法的建立

张东海, 孙辉, 高峰

1996, 11(4): 369

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ELISA方法的建立张东海,孙辉,高峰(山东省淄博第二卫生学校,淄博255015)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循坏免疫复合物,特异性,ELISA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机理有多种学说,其中在体液免疫学说中...

卫星RNA对黄瓜花叶病毒基因组RNA体外合成的影响

杨海花, 康良仪, 赵大健, 田波

1996, 11(4): 373

卫星RNA对黄瓜花叶病毒基因组RNA体外合成的影响杨海花,康良仪,赵大健,田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卫星RNA,黄瓜花叶病毒,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体外合成利用卫星RNA生防制剂控制田间的番茄、青椒、烟草等由黄瓜花叶病...

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与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间序列同源性与碱基配对

田波

1996, 11(4): 378

1983年田波等首次报道了应用病毒卫星RNA防治黄瓜花叶病毒(CMV)获得成功。将致弱病毒的卫星RNA加入协助病毒基因组中柯建一种新的致弱病毒。称谓卫星RNA生防制剂(BCA) 用BCA接种青椒、番茄等的幼苗,可保护其植株免受田间野生病毒的侵染[2-3]。最近我们的实验证明,BCA预先接种的和表达卫星RNA的转基因番茄植株接种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PsTvd)时。显著降低了PSTVd的症状和组织内PSTVd的积累“]。为了探索有病毒卫星RNA的植物抵抗PSTVd的机理,我们比较了CMV Sat—RNA和PSTVd核背酸序列相关性。发现其问有47.8-66.7%同荔f性。井能形成长度为1O~12碱基的6个碱基配对区。为其抗病机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我国一种鹦鹉新病毒的分离

冯烽, 夏苇, 赵林, 陈绳亮, 龚少宇

1996, 11(4): 384

我国一种鹦鹉新病毒的分离冯烽,夏苇,赵林,陈绳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龚少宇(湖北省云梦县畜牧局,湖北云梦432500)关键词鹦鹉病毒,病毒分离,长尾小鹦鹉国外有关鹦鹉病毒的研究不少,1981年Perry从澳大利亚鹦鹉体内分离...
39卷第2期 (2024年4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