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05卷1期

|     

Review

HBV基因结构及体外表达的研究现状

汤华, 任中原

1990, 5(1): 1

人乙型肝炎病毒(HBV)不仅能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而且还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形成。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无有效的办法来防治HBV的感染。近年来,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加速了HBV的研究进程,HBV的基因结构,转录及增殖特性已基本弄清,并且整合在原发性肝癌细胞染色体上的HBV DNA序列亦被证实。同时采用多种载体系统重组HBV DNA片段,在体外已成功地表达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人体试验的反应观察

朱智勇, 唐汉英, 李岩金, 翁景清, 付桂明, 俞永新, 姚小剑, 董关木, 安琪, 曾蓉芳, 陈松年, 王国梅, 沈伟

1990, 5(1): 7

由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浙_(10)株感染沙鼠肾细胞,经0.05%β-丙内酯灭活研制成的EHF灭活疫苗,于4℃放置7个月后,对10名志愿者免疫三针(0天、7天、28天各注射1ml)。结果免疫者的局部和全身均无任何副反应。首针免疫后第28天,血清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A)、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EHF抗体,分别有9人、9人和8人阳转,第42天,血清用三种方法检测抗体均全部阳转。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于第28天有4人阳转,第42天有9人阳转。上述结果表明,此疫苗对人体有较好的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山东地方株特性的研究

张进甡, 隋月兰, 亓秀兰, 成振

1990, 5(1): 13

本文介绍应用Vero-E_(?)细胞直接从EHF抗原阳性的褐家鼠肺中分离出EHFV-R_(36)株。形态学鉴定符合EHFV,并见到典型的颗粒性EHFV包涵体和大小形态类似的EHFV样颗粒。分离毒株经EHFV单克隆抗体分析,R_(36)株EHFV的抗原谱不同于我国的R_(22)株,它既带有家鼠型R_(22)株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同时又具有野鼠型抗原决定簇。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健康人外周淋巴细胞和大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影响的研究

刘文芳, 杨占秋, 钱其珍, 向近敏, 朱光奇

1990, 5(1): 19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A9株,滴度为TCID_(50)10~(-5)/0.1ml,加入10名健康人外周血,作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每份血分对照组(不加病毒悬液)和A、B、C实验组(根据加不同病毒量而分)。其结果:一、SCE频率,实验组A(8.9±0.19)、实验组B(9.9±0.2)、实验组C(11.6±0.22)与对照组(6.57±0.15)比较,A、B、C、实验组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用EHFV HA 108株,ID_(50)10~(-6)/0.02ml接种2—5日龄大白鼠脑内,15天后颈动脉放血处死,取骨髓细胞培养,另取幼大白鼠骨髓细胞培养作对照,检测SCE和染色体畸变。结果:一、SCE频率,实验组(9.8±0.35)高于对照组(5.4±0.19),P0.05,差异无显著性。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EHFV作用于细胞,无论是在机体...

乙型肝炎IgA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意义

彭宣宪, 方亮, 谢天益, 李兆瑞, 李建生

1990, 5(1): 24

本文报道用捕捉法ELISA检测各型乙肝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表明,慢性乙肝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在慢性乙肝中,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出现与HBVe系统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HBeAg阳性血清中,并与HBeAg滴度有关。故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可作为HBV慢性感染的血清诊断标志之一;也可作为反映HBV在增殖并有传播危险的标志之一。

乙型肝炎疫苗与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联合免疫的免疫应答观察

徐凌云, 赵文彬, 扬永钦, 鞠海, 邹霖, 张学凯, 刘光中

1990, 5(1): 30

本文报道在对婴幼儿实施基础免疹(BCC、DPT和TOPV)的同时,接种国产血源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对八月龄的婴儿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乙肝疫苗接种组1(10μg)、2(20μg)抗-HBs达到临界保护(P/N≥10.0)的分别为80.65%,78.49%,未检出HBV感染标志物;未接种乙肝疫苗组的HBV感染率边10.5%。血清学检测还表明乙肝疫苗与BCG、DPT和TOPV等生物制品联合免疫应答是好的,各抗原间无干扰作用,提示乙肝疫苗可列入扩大免疫规划,并将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感染。

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巨细胞病毒分离培养中的抗原

段艳平, 陈秀珠, 吴远明

1990, 5(1): 36

应用抗巨细胞病毒(HCMV)蛋白抗原(分子量为20千道尔顿)的单克隆抗体(McAb-20k)和HCMV IgG特异性阳性血清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28例器官移植病人尿标本接种人胚肺细胞后的HCMV感染情况,结果前法于接种后48小时检测到HCMV阳性病人9例,后者于接种6天检测到阳性病人11例。与病毒分离结果相比较,两法的敏感性分别为81.8%和90.9%,特异性相应为100%和94.12%,符合率均为92.9%,比病毒分离提前数天至数周作出诊断,重复性良好。因此,抗HCMV蛋白抗原的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快速而又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操作简便,既使没有单抗,可用HCMV IgG阳性血清代替,也可取得较好效果,值得在一般实验室推广应用。

毛蚶中肠道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马菊芳, 蒋慧惠, 胡善联, 严惠琴, 李洁

1990, 5(1): 41

本文建立了检测毛蚶中肠道病毒的方法。病毒在pH4.5时吸附于毛蚶组织,离心后用pH9.5甘氨酸盐水将病毒从毛蚶组织中洗脱出来,并用0.0005mol/L三氯化铝代替Johnson法中的Cat—Floc,达到去除细胞毒性物质的目的。经过再一次离心,利用牛肉浸膏在pH3.5—4.0时凝聚并吸附病毒的特性使洗脱液中的病毒得到浓缩。离心后沉淀溶解于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本法提取毛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当病毒含量为每克组织3.5×10~5至35PFU时,平均回收率为71.2%。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爆发中柯萨基病毒A_(24)变种的分离与鉴定

吴家驹, 张齐良, 胡必勇, 陈茂义, 胡希民, 潭顺华, 宋平

1990, 5(1): 45

1988年7—11月湖北沙市出现了一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爆发流行,市区发病率为7%,累计患者不少于1.7万人。用Hela细胞从38例典型红眼病患者眼拭中分离出病毒28株(74%),理化试验与电镜观察提示为肠道病毒,根据其生物学特性与特异性中和实验证明为柯萨基A组24型变种(CA24V)。检测的两个毒株中一株对乳鼠有致病性,而另一株无致病性。流行后红眼病48名患者恢复期血清CA24V特异性中和抗体阳性率(以≥1:4为阳性计)为81.2%,非红眼病对照血清阳性率为14.6%,差异极显著(P<0.01),结合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认定是CA24V引起的AHC爆发流行。

家蚕CPV感染离体细胞的电镜观察

彭建新, 余泽华, 黎路林, 陈曲侯

1990, 5(1): 51

本文报道了BmCPV感染家蚕细胞系后的电镜观察。病毒感染早期,细胞质内形成电子致密的病毒发生基质,由病毒发生基质形成BmCPV球状病毒粒子;病毒感染48小时后,多角体在病毒发生基质周围形成,大量的病毒粒子随机包埋在多角体内;病毒接种后96小时,多角体数目增多,其形状有三角,四角,五角及六角形,细胞质内充盈多角体致使细胞核被挤向细胞一侧并伴有形态的改变,受染细胞约为40%。

单克隆抗体治疗日本脑炎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实验研究

张明杰, 汪美先, 姜绍谆, 马文煜, 于碧云

1990, 5(1): 56

感染日本脑炎病毒(JEV)的恒河猴,出现脑炎的一系列症状与体征,终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JEV感染猴体温升到超过39℃以上后的第2天,注射单克隆抗体(McAb)制剂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显示,McAb经肌肉、静脉、硬脑膜下加肌肉等不同途径注射后,均有良好的疗效,对恒河猴的保护率达100%,其中以硬膜下加肌肉途径注射McAb的效果最佳。多次注射McAb,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本研究表明,将鼠源性McAb用于灵长类安全可靠,若过渡到临床使用,是可行的。

各种类型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的免疫性比较研究

俞永新, 董关木, 姚小剑, 刘文雪, 安琪, 李正平

1990, 5(1): 63

本文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出血热疫苗的免疫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沙鼠肾细胞疫苗由β—丙内酯灭活不加任何佐剂,地鼠肾细胞和鼠脑提纯疫苗由福尔马林灭活加氢氧化铝佐剂。三种疫苗经抗原量测定结果只有沙鼠肾细胞疫苗能测出较高的血凝素。家兔经三种疫苗免疫二针后只有沙鼠肾细胞疫苗能测出血抑抗体。中和抗体测定的结果亦以该疫苗的抗体反应最好,全部阳转,滴度也最高(1:20—≥320)。对家兔和长爪沙鼠免疫后用野鼠型病毒攻击结果,三种疫苗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仍以沙鼠肾细胞疫苗的保护力最强。

小剂量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效应的追踪观察

黄华芳, 熊开钧, 王心禾, 曾令兰, 刘彼息, 曾凡珍, 吴章琦

1990, 5(1): 69

本文报道小剂量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对慢性乙肝20例抗病毒效应的追踪观察结果,并与同期同批同剂量单纯干扰素治疗13例慢性乙肝作对照,追踪时间均为治后半年—2年,从HBeAg、HBcAg、DNAP、HBV DNA阴转率来看,治疗组分别为58.8%、60%、60%及66.6%、对照组分别为50%、50%、100%及50%。再从HBV四项复制指标改变来看,则治疗组4例全阴转,7例仅一项阳性,总有效率达61.1%(11/18),而对照组仅为20%(2/10),P<0.01,认为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治疗优于对照组,并扼要讨论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各种措施,认为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不论从前已报道近期疗效和本文远期追踪来看均较安全而有效,二者合用起到增强抗病毒效应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豚鼠妊娠期感染巨细胞病毒的研究

陈曼

1990, 5(1): 74

本实验观察了豚鼠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怀孕豚鼠的影响。从皮下和心腔接种病毒感染动物,接种病毒的时间在动物妊娠早期。接种病毒后,二组动物都出现病毒血症,从动物的脾、肺和唾液腺均分离到病毒。病毒在唾液腺持续存在。皮下接种组和心腔接种组各有38%和44%的孕鼠的胚胎感染了病毒,各有27%和25%的孕鼠发生流产,皮下接种组还有63%的孕鼠怀有死胎。本实验为研究巨细胞病毒感染提供了动物模型,证实了血源途径也可以引起豚鼠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天津近郊番茄病毒类型的研究

郑燕棠, 曹为玉, 赵万英, 朱海英, 周良炎, 王民

1990, 5(1): 78

应用ELISA间接法检测出天津近郊番茄上至少有9种病毒类型。且首次检测出国内在番茄上尚未报道的番茄黑环病毒(TBRV)、绒毛烟斑驳病毒(VTMoV)。经生物学测定还分离出番茄上表现枯斑型的86-125和在豇豆上产生大红斑的86-95-15均与13种抗血清呈阴性反应的杆状待测病毒。

我国十省(市)十字花科蔬菜芜菁花叶病毒(TuMV)株系分化研究 Ⅰ.用Green氏方法划分株系

刘栩平, 路文长, 林宝详, 卢和英, 齐秀菊, 李省印, 李经略, 赵稚雅, 王洪久, 王翠花

1990, 5(1): 82

Provvidenti,R.(1980)和Green,S.K.(1985)先后用同一套鉴别寄主谱,研究了美国和我国台湾省的TuMV株系分化情况。本文用Green的方法,对由十省(市)7,982份病样中筛选出的19个TuMV主流分离物,在同一条件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属于C_1株系的有黑_3分离物;属于C_4株系的有京_2、京_3、冀_2、宁_1(南京)、粤_1和川_1共6个分离物;属于C_5株系的有黑_1、辽_1、京_1、冀_1、沪_1、鲁_1、鲁_2共7个分离物。未检出C_2和C_3株系。黑_2、沪_2、宁_2和秦_1(陕西)共4个性状相近的分离物和冀_3分离物尚不能按Green的标准归类,暂分别定为C_(3-2)和C_6株系。此外,对Green氏方法应用于我国十字花科蔬菜TuMV株系分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

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新疆苜蓿分离株的鉴定

张祥林, 尹玉琦, 李国英, 崔星明

1990, 5(1): 88

从新疆苜蓿黄斑花叶病株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M-4,该分离物能引起多种豆科值物系统花叶,并在藜科植物上产生局部褪绿斑,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和蚜虫传毒,不经菜豆种子传毒。病毒致死温度60—65℃,体外保毒期4—5天,稀释限点10~(-3)—10~(-4)。病毒粒体线状,长约660—740nm,宽15nm;在感病的寄主叶片细胞中,电镜观察到风轮状、带状和环状内含体。免疫电镜法测定,该分离物与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抗血清有血清反应。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分别测得该病毒的衣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16,200道尔顿,氨基酸残基数128个。鉴定结果认为,分离物M-4是BYMV的一个株系。

田间侵染率在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中的作用及其预测

郭井泉, 张明厚

1990, 5(1): 97

SMV田间侵染率是由田间迁飞着落的得毒蚜量决定的,是田间病株率和迁飞着落蚜量二者一定数量关系的组合。SMV流行程度取决于病害发生期田间侵染率的大小。所以应从降低初侵染水平并以一定的田间侵染率为指标推迟介体蚜虫盛发期控制SMV流行。田间SMV日侵染率超过1%病害便进入流行盛期。通过单位绿色诱盘捕获翅蚜量和当时的田间病株率实现了SMV田间日侵染率的预测。

鹅源鸭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在同一宿主系统增殖的观察

洪锋, 黄引贤

1990, 5(1): 102

本文首次报道了鹅源鸭瘟病毒(DPV—Ⅰ)和鸭胚化小鹅瘟病毒(GPV—Ⅰ)能同时在同一鸭胚内复制增殖,未发现干扰作用,在理论上说明某些不相关的两种病毒可在同一宿主增殖,实践上为利用同一鸭胚研制二联疫苗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DPV—Ⅰ和GPV—Ⅰ联合感染同一鸭胚后,其尿囊液在电镜下见两种病毒,DPV—Ⅰ呈园形或椭园形,有囊膜,直径为38—109nm,GPV-Ⅰ呈园形,无囊膜,直径为18—25nm;2.含毒尿囊液使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单层发生细胞病变作用(CPE),证实存在DPV-Ⅰ,而用小鹅瘟微量免疫扩散(MID)试验,又能检出GPV-Ⅰ抗原;3.含毒尿囊液免疫鹅的血清中存在抗两种病毒的(?)和抗体和GPV沉淀抗体;4.含毒尿囊液免疫的成鹅对DPV强毒攻击有相当免疫力,免疫鹅血清能中和GPV,使其失去对鸭胚的致病力;5.GPV-Ⅰ单独或与DPV-Ⅰ联合感染DEF单层后,均未见在细胞上复制。

抗TMV增殖物质——板蓝根

王启燕, 王先彬

1990, 5(1): 107

人们已经报道了很多的病毒感染抑制物质,但这些物质在应用上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利用中草药治疗植物病毒在国内外尚无成功的先例。我们从1986年开始对中草药板蓝根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发现它的抽提物能抑制病毒侵染,继而又发现它有抑制增殖的作用。

应用免疫金电镜技术鉴定动物病毒方法的探讨

李成, 谷守林, 郝桂玉, 姜绍德, 张坦

1990, 5(1): 111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免疫金电镜技术,即,离心法,快速鉴定动物病毒。发现了离心法比混合法和滴附法较为理想,非特异性反应较小,灵敏度高,可做为常规快速鉴定动物病毒方法。

国内干扰素研究进展——第七次全国干扰素学术会议概况

范中善

1990, 5(1): 114

第七次全国干扰素学术会议于1989年8月24~28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和军队系统的100多个单位的20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沈阳202医院、沈后军事医学研究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沈后(长春)军研所及沈阳市中心血站等单位联合筹备和主持召开的。这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129篇,其中在大会上报告的共有8篇,在分组会上交流的有80余篇。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