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07卷2期

|     

Review

抗体的生物工程

潘春刚, 田波

1992, 7(2): 113

抗体的生物工程是指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将动物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基因人为地使其在非淋巴细胞中有效表达的综合性技术。近年来,抗体的表达和分泌已不只局限于淋巴细胞和骨髓杂交瘤细胞,而且已经在酵母、哺乳动物的非淋巴细胞和大肠杆菌乃至植物中获得功能性的表达、分泌和组装,形成一门新型的跨学科技术。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体在植物中有效表达的实现,是人类利用异质细胞表达

丁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唐红, 赵连三, 曹钟梁

1992, 7(2): 118

本文运用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包膜20KD或/和130KD结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建立了4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共对44人份临床尿标本进行HCMV抗原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可高达10.332.8ng HCMV抗原/ml尿,与尿标本中的HSV-Ⅰ、HSV-Ⅱ和EBV抗原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良好,与病毒分离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在7183%和88100%之间;与核酸杂交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可分别高达60100%和83.3100%。混合使用多种单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会得到较好的技术参数。上述结果提示运用单克隆抗体ELISA将有助于一般临床实验室对HCMV感染的快速诊断。

我国实验小鼠群中巨细胞病毒自然感染情况的调查

汤家铭, 袁云华, 程鸿

1992, 7(2): 124

迄今为止,有关MCMV在实验小鼠群中的自然感染情况报道极少。我们在MCMV实验感染的基础上对国内常用的小鼠品系进行MCMV自然感染的调查。结果发现在334份不同品系小鼠颌下腺中无1份分离出MCMV,而特异性抗体存在于所检查的10个品系中,阳性率为10.9—87.5%。抗体阳性率与鼠龄有关,随鼠龄的增长而上升。对全国部分省市40家实验动物机构的556份小鼠血清的调查结果表明MCMV的抗体阳性率达61.0%,提示在我国实验小鼠群中MCMV的自物感染是相当普遍的。这种病毒分离阴性而抗体阳性的状态表明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是MCMV自然感染的主要方式。

黄芪对BALB/C小鼠感染Coxsackie B_3病毒后T细胞免疫的影响

吴伟忠, 杨英珍, 金佩英

1992, 7(2): 129

本文用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技术检测小鼠感染coxsackie B_3病毒后并腹腔注射黄芪一周在5—28天脾脏、外周血及心肌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黄芪治疗组小鼠外周血、脾脏中Thy1+细胞百分率在感染后第7—14天明显增高(P<0.05),在心肌中则低于同期生理盐水组。L3T4+淋巴细胞百分率黄芪治疗组在病毒感染后5—14天的脾脏,第9天的外周血和第7、14天的心肌中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而Lyt2+淋巴细胞百分率两实验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中药黄芪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T细胞免疫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且主要是通过调节Thy1+和L3T4+淋巴细胞亚群而起到治疗目的的。

细胞分离戊型肝炎病毒的初步研究

殷书荣, 刘玉堂, 田辛, 鲍作义, 蒋豫图, 张习坦

1992, 7(2): 134

本文报告用2BS细胞分离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成功的猴肝脏标本中的HEV的初步结果,将2BS细胞长成致密单层,接种已知含有HEV的肝悬液,盲传至第4代,发现在第27天细胞出现了轻微的细胞病变(CPE),随着进一步的传代,细胞病变时间逐渐提前。至第7代时,在第17天就可见到CPE,CPE的主要特征是细胞间隙变宽,透明度降低和轻度细胞破坏,无大片细胞溶解和脱落现象。免疫电镜检查在第5代和第6代细胞培养液中见到很少的27—34nm的病毒颗粒。将第4代至第7代的细胞悬液20ml接种了3只恒河猴,有2只猴在24天和26天出现了典型的ALT升高,待这3只猴恢复正常后一年,再次接种以上细胞悬液20ml,3只猴全部发生了ALT升高,并在胆汁中检查到27—34nm的病毒颗粒,我们初步推测2BS适应的这株病毒很可能是戊型肝炎病毒。

ABC-ELISA检测抗HBc的方法及其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中的初步应用

江克庆, 彭钦霖, 鄂海春

1992, 7(2): 138

应用生物素与抗生物素系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建立了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Bc的ABC-ELISA方法并与普通ELISA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法敏感性较普通ELISA法高4倍,阳性检出率提高了42.42%,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将乙肝不同抗原、抗体进行替代试验和用纯化抗HBc-lgG进行抑制试验,证明本法有较高的特异性。将本法制备成试剂盒,并与上海市传染病院,静华公司及科华公司生产的普通ELISA试剂盒进行了比较,结果本试剂盒阳性检出率分别提高了25.00%,45.28%和30.77%。经上海市三个医院临床标本试验表明,本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及稳定等优点。从而为抗HBc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敏感的方法。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后居民中柯萨奇病毒A24变种抗体水平的变化

吴家驹, 刘延明, 张齐良, 胡必勇, 陈茂义

1992, 7(2): 144

由柯萨奇病毒A24变种(CA24v)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在沙市出现首次流行后半年与1年(即1989年春、秋季),从城市居民中采集了423份血清,用微量中和试验作了CA24v中和抗体与特异性IgM的检测。春季中和抗体阳性率为37.9%,特异性IgM阳性率为3.3%;秋季为48.8%与6.7%,并从感冒样病人中分离到1株CA24v,提示1989年秋季又有一次CA24v的传播过程。在年龄分布上,秋季中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已无明显差异,提示经一年多的传播扩散,各年龄组的免疫水平已趋于接近,达到50%左右,并预测近期内本地将不会有CA24v引起的AHC流行。

用~(125)I标记肽图估计近年来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的变异率

严家新, 黄鹤, 潘南胜, 姚洁

1992, 7(2): 149

将一种灵敏而简便的~(125)Ⅰ标记肽图分析方法用于估计近年来流行的5株甲1型和S株甲3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的变异率。经计算这两种亚型病毒HA的年平均氨基酸变异率分别为0.47%和0.44%。但在1986年分离株与1985年分离株之间则有较大的变化,对HA的变异率与流行病学资料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出血热病毒株的分型和抗原性比较的进一步研究

俞永新, 姚智慧, 安祺

1992, 7(2): 156

本工作进一步对分离自不同来源的14株出血热病毒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方法进行了分型。以不同株的家兔免疫血清对国际上血清Ⅰ型和Ⅱ型参考毒株进行试验,除分离自褐家鼠的K_(24)-株外,其余13株均可定为血清Ⅰ型或血清Ⅱ型用已知的Ⅰ型和Ⅱ型出血热高价免疫血清与K_(24)株进行中和试验,根据两型免疫血清的中和效价则可将K_(24)株定为血清Ⅱ型,但是K_(24)株免疫血清对6株Ⅰ型病毒和4株Ⅱ型病毒的中和效价几乎相同(相差≤2倍),表明K_(24)株是一株具有广谱中和抗原的出血热病毒。

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Digoxigenin)标记的RNA探针在丁型肝炎病毒核酸杂交中的应用

牛建章, 郭可謇, Edwards P., Bowden D.S.

1992, 7(2): 160

应用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Digoxigenin)标记的RNA探针,检测了人和黑猩猩血清及肝脏中丁型肝炎病毒核酸,并与~(32)P标记同一探针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标记的RNA探针的杂交效果与同位索探针一致(同源cDNA0.2pg),可用于人和动物血清及肝脏标本内HDV核酸的检测。

应用生物素标记的凝集素分析登革Ⅱ型病毒糖蛋白

陈圣敏, 郭辉玉

1992, 7(2): 166

应用十二种生物素标记的凝集素,分析了经SDS-PAGE和电转印分离的登革Ⅱ型病毒(D_2V)糖蛋白。结果表明:D_2V的包膜糖蛋白E可与三种D-甘露糖特异的凝集素(conAPSA及LCA)结合,提示E蛋白的寡糖链为高甘露糖型。D_2V的糖基化非结构蛋白NS_1可与两种D-甘露糖特异的凝集素conA及LCA结合,提示NS_1的寡糖链亦为高甘露糖型。实验结果还显示了一些可能为C6/36细胞感染D_2V后新合成、合成量增加或减少以至完全受抑制的糖蛋白成分,有关这些糖蛋白的性质、功能、意义尚不清楚。在本实验条件下,这种生物素标记凝集素印迹法证明了其敏感性和糖基特异性,可以作为分析各种微量含糖大分子的一种实用方法。

两种方法检测接种流行性出血热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后人体的中和抗体

俞永新, 刘文雪, 聂子林

1992, 7(2): 176

本文应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和细胞病变中和试验(cPENT)两种方法对出血热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扩大人体免疫后的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根据两种方法对总计74人份的免疫后血清检测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的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GMT)。CPENT法均高于PRNT法,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免疫组的中和抗体水平比较结果,注射三针的阳转率(n=10,100%)高于两针组(n=10,20—30%);接种加氢氧化铝佐剂疫苗(n=13)较接种不加佐剂的两种疫苗(n=26)的抗体水平高,阳转率为92%—100%GMT为22—69;皮下途径(n=15)和肌肉途径(n=13)注射无明显差别,阳转率分别为87—93%和92—100%,GMT分别为29—46和22—61。以上结果进一步肯定沙鼠肾细胞疫苗的人体免疫性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对RSV病毒株抗原性的分析

田慕贞, 董继华, 余福勋, 谢红斌, 柴瑞珍

1992, 7(2): 181

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6(武汉地方株)活毒滴鼻加用戍二醛固定的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免疫BALB/C鼠,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_2/0细胞融合,培育出分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3株,这些细胞的染色体数为94至104条,其分泌的抗体分别属于鼠IgC_1、IgG_(2a)、IgG_(2b)亚类。腹水荧光抗体滴度为1:10000~1:100000。其中五株单抗有中和病毒作用,尤其是两株中和放价达1:128。应用免疫转印法证实了这些单抗分别能识别RSV6种主要结构蛋白,用7株识别不同病毒结构蛋白的单抗对12株合胞病毒进行抗原性分析,可将这些病毒区分为二个血清型,即A亚型和B亚型。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病毒的分离及某些特性

杨明辉, 陈涛, 刘勇, 梁世平, 王春生, 夏克祥, 孙富林

1992, 7(2): 186

从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自然罹病的虫尸中分离得到一株非包涵体病毒。将病毒悬液均匀拌入无菌饲料并供食154~169日龄黑胸大蠊健康若虫时,能使其感染、发病,死亡率可达98%以上。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病毒为球形二十面体颗粒,直径约23nm。病毒悬液具有典型核蛋白紫外吸收光谱。病毒用DNase和RNase处理并经吖啶橙染色、二苯胺和苔黑酚试验及甲醛反应证明:该病毒含有单链DNA。以上特性与细小病毒科的特征有点类似。

玉米感染小麦黄矮病(BYDV)初步研究

张秦风, 赵玉侠, 杨英, 金欣藻, 朱象三

1992, 7(2): 192

经研究玉米可被小麦黄矮病毒(BYDV)感染症状与小麦黄矮病类似;以禾谷缢蚜传播能力最强,麦长管蚜、麦二岔蚜和玉米缢蚜亦可传毒;病毒分离物属于小麦黄矮病毒主流株系(麦二岔蚜/禾谷缢蚜株系(GPV类群);与小麦黄矮病的田间相互传病现象明显。

浙江大蒜病毒的毒源鉴定

陆关成, 洪健, 徐正, 胡仕孟

1992, 7(2): 197

浙江余姚白蒜等S个品种均有病毒病,发病率100%,呈现黄条褪绿、花叶和畸形扭曲。人工接种蚕豆(Viciafaba)产生局部褐斑,墙生藜(Chenopodium murabe)上呈现褪绿点斑或隐症,豇豆(Vigna sinensis)上为坏死点斑或花叶。电镜检测病毒粒子为线形,长度为300—2250×11—12nm,其中550—650nm占29.6%、700—800hm占28%;超薄切片发现大量风轮状、环状、束状和涡轮状胞质内含体,未见片层状聚集体,叶绿体被破坏。致死温度在55℃以上。免疫电镜测试和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血清学相关性,根据以上特征证明浙江大蒜病毒病是由两种病毒复合感染引起的,一种是大蒜黄条病毒(GYSV),属马铃薯Y病毒群(Potyviruses);另一种是大蒜隐潜病毒(GLV),属于石竹隐潜病毒群(Carlaviruses)。

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定位感病大麦细胞中的大麦和性花叶病毒

陈剑平, M J Adams

1992, 7(2): 207

本文报道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的建立,并用此技术定位大麦叶和根组织超薄切片中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在感染病毒的大麦叶和根细胞中,病毒束、游离病毒颗粒和病毒外壳蛋白多分布于细胞质丰富的细胞中,且以液泡和叶绿体(仅叶组织)周围较多。在细胞器已解体的病根表皮细胞中,有时也可检测到大量游离病毒粒子。少数风轮体或板状集结体上也存在病毒或病毒外壳蛋白。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膜以及其他细胞器上都未见有特异性金颗粒标记。

侵染番茄的黄瓜花叶病毒(CMV)株系特性的比较研究

刘焕庭, 朱汉城, 严敦余, 郭兴启

1992, 7(2): 216

从山东省主要番茄种植区病毒样本中分离到111个黄瓜花叶病毒(CMV)分离物,根据病毒的寄主范围和症状,初步鉴定为三个株系:番茄蕨叶株系(CMV-ToF)、番茄花叶株系(CMV-ToM)和番茄轻花叶株系(CMV-ToL)。三株系除在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外,其病毒粒体形态大小,电泳迁移率,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核酸组分以及病毒粒体血清学特性亦存在差别。

中国猕猴逆转录病毒的分离

张新生, 倪燕萍, 伍治平, 许健, 陈德蕙, 舒子正, Nicholas.W.Lercbe

1992, 7(2): 224

国内首次从捕自中国三个地区的猕猴分离到三株逆转录病毒,经ELISA、免疫荧光检查与SRV-1呈阳性反应。免疫蛋白印迹试验加以证实,血清抗体与SRV-1呈阳性反应,其中有一株与SRV-1和STLV血清抗体有交叉反应。电子显微镜下见有大量病毒颗粒,具有典型逆转录病毒结构。

检测病毒气溶胶存活的方法学研究

童咏仪, 黄子才, 伏小军, 陈振生, 张朝隆, 车凤翔

1992, 7(2): 229

以钝齿棒状杆菌噬菌体B271血清型为病毒等小颗粒生物粒子的模拟剂,建立了一种适合这类小颗粒生物粒子气溶胶存活研究的方法。本文从该噬菌体耐气溶胶化特性、气溶胶粒谱、用气溶胶示踪剂求算物理衰亡的方法和气溶胶采样回收技术等方面探讨了病毒气溶胶存活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为病毒气溶胶存活研究提供了参考。

正廿面体病毒的三角形剖分数和壳粒数公式的推导

王继科

1992, 7(2): 236

本文对p=h~2+hk+k~2,T=pf~2,C=10T+2和C=10p(n-1)~2+2几个公式进行了新的推导和计算,并对其公式间的关系和每个参数的数学含义作了说明,进而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