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卷3期

|     

Review

武汉地区1988—1992年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株的抗原性分析

张然, 董继华, 田慕贞

1995, 10(3): 185

利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单克隆抗体(McAb),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转印法对本室分离到的武汉地区1988一1992年的56份RSV毒株进行了分型,可将其分为A、B两型和B1、B2亚型。流行病学分析显示:本地区RSV的主要流行株,四年中有三年为B型株,不同于欧美等地;A、B两型的分布还具有局灶化分布的特点;两型在性别、发病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少数民族新生儿及婴幼儿中人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李春英, 高进, 张秀英, 张忠哲, 吴秉仁

1995, 10(3): 19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三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及一个城市汉族对照区秋冬季采集的新生儿胎便及婴幼儿急性腹泻便进行轮状病毒RNA基因组特点分析。共检测胎便标本146份,腹泻便标中116份。结果表明: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轮状病毒均以A组第Ⅱ业组为士,并在一个地区有多种差异电泳型存在。新生儿胎便中可检出轮状病毒并显示了特征性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型。胎便小轮状病毒检出率高的地区,腹泻便检出率也相应高,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与民族、地理位置尤明显关系,而与当地的卫生条件及地形有关。阳性标本使用A组单克隆抗体酶标免疫试剂进一步证实。

肾综合征出血热人体组织中病毒包涵体的性质及意义的进一步研究

杨守京, 刘彦仿, 刘莹莹, 胡锡祺, 李明升, 胡明华

1995, 10(3): 197

应用免疫组化、原位分子杂交、电镜及免疫电镜等方法进一步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人体尸检组织中病毒包涵体(IB)的抗原、核酸性质和超微结构特点作了进一步观察。结果,在39例中的20例尸检病例组织中显示出病毒核蛋白抗原和血凝素抗抗原阳性的IB,其中包括16例陕西尸检病例组织中的6例休克期和1例多尿期病例,17例上海病例中的3例休克期和9例少尿期病例及3例江西病例中的1例休克期病例。IB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肺泡、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胃肠道、腺垂体、扁桃体、胰腺、前列腺等组织的粘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及肝细胞和睾丸生精上皮细胞胞浆中,阳性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可在该组细胞小同时检测到病毒RNA,多为胞浆内弥漫阳性,仅少数组织中显示出病毒RNA阳性IB结构。电镜观察阳性组织细胞中出现由大量微丝微管及颗粒样结构组成的IB结构,其小的病毒颗粒状结构、内质网及纤维丝状结构呈病毒抗原阳性,上述结构位于高尔基体区。结果说明该病毒有感染上皮细胞的特性,对其宿主细胞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是极其温和的,且多表现在亚细胞水平。IB可能是病毒过量表达抗原的堆积或病毒复制部位,而微丝微管结构可能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

乙型流感病毒河北株的HA_1基因序列及种系发生的分析

李性善, 赵翠英, 高惠敏, 齐顺祥, 根路铭, 国昭

1995, 10(3): 203

对1989年春在河北保定分离的两株乙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抗原性、HA_1基因序列和种系发生分析,与不同期的国内外代表株比较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快,B/河北/53/89株的HA_1基因序列与B/挪威/1/85株相比,其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4.52%,与同期的B/香港/20/89株同源性为97.12%。种系发生分析结果,从1988至1989年乙型流感病毒出现了5个支系,同期在保定分离的两株病毒,在同源替代中分别属于两个支系。日本国基本每隔两年出现一次乙型流感的流行优势型,其发生频度与甲型流感相似。国内少见乙型的流行优势型,可能和使用的分离病毒材料有关,日本用MDCK细胞比国内用鸡胚对乙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阳性率高。

人单核细胞系U 9c,和T细胞系HSB:细胞的HSV-1感染

季晓辉, 姚坤, 李焕娣, 周瑶玺

1995, 10(3): 209

用HSV-1接种人单核细胞传代株U_(937)和T淋巴细胞传代株HSB_2细胞,通过对病毒滴度、细胞增殖与病变、病毒抗原表达及病毒DNA的动态观察,研究了HSV-1感染两种细胞的特点。结果发现接种病毒后,U(937)细胞仅允许病毒短时间低滴度复制,培养上清中病毒滴度在12天内降至测不出水平,细胞经过1~2周后增殖受抑、死亡增多,然后又逐渐恢复;用LPS持续刺激则能提高病毒感染滴度,延长感染时间,形成短期持续感染。HSB_2细胞允许病毒复制至较高滴度,呈现急性杀细胞性感染;用PHA持续刺激也不改变细胞感染的特点。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T细胞亚群和抗心肌抗体检测

王西栋, 陈晨华, 于修平, 董杰德, 仇素英

1995, 10(3): 215

以柯萨奇B_3病毒(CVB_3)感染Balb/c小鼠建立心肌炎模型,检测了小鼠脾脏中T细胞亚群和血清中的抗心肌抗体,并进行了心脏病毒分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5天,脾脏中Thy1,2 ̄+(T_总)增高,7一15天降低,第21天恢复正常。L3T4 ̄+(Tc/Ts)于病毒感染后5一21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3T4+(Th/i)于病毒感染后7天开始增高,直到21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毒感染后15天,抗心脏肌球蛋白抗休开始增高,第21天继续增高。病毒感染后3一5天,心脏病毒分离均为阳性;第7天部分小鼠心脏中仍可分离出病毒;第15天心脏病毒分离为阴性。病毒感染后7一21天,心肌坏死、间质炎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进行性加重。上述结果提示,病毒感染本身和免疫因素都可能参与心肌炎的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皮肤组织内病毒抗原及免疫复合物检测与意义

杨东亮, 李淋, 汪由坤, 陈悦, 郝连杰

1995, 10(3): 221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技术,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同时与血清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在23例EHF患者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检出病毒抗原,部分组织中可同时检出免疫球蛋白及C3,少数组织仅能检出病毒抗原或免疫球蛋白。配对血清小也可检出EHF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组织及血清免疫复合物形成与血清补体C3水平下降有关,组织内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血清IgE水平升高相关,提示多种变态反应参与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6b型晚期蛋白L_2免疫反应表位的确定

于修平, 戴景宜, 赵蔚明, 董杰德, 周亚滨, 袁晓霞

1995, 10(3): 228

人乳头瘤病毒(HPV)含有2个晚期开放读码框(ORF),L_2ORF编码的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本研究用能表达产生完整HPV6bL_2蛋白的质粒p6bL_2NX,采取核酸外切酶Ⅲ定向连续次级克隆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一端逐渐删切的DNA片段,诱生一组从C端至N瑞依次减少的L_2蛋白与相应血清作免疫印迹实验,最小的仍保持阳性反应的多肽即含有抗原表位,实验结果HPV6bL_2蛋白的核酸编码区位于5481-5506之间,其相应氨基酸序列是EPGINPTQ。

疟疾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原因的血清学研究

陈素良, 赵勇, 邓金华, 李桂银, 张志坤, 沈瑛

1995, 10(3): 232

本文报道了97例疟疾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原因。发现疟疾患者抗-HCV阳性率为71.13%,其中有单采血浆还输血细胞(下称单采浆)献血史者为89.71%,有受血史者为64.29%,既无单采浆史又无受血史者无一例抗-HCV阳性。有单采浆史的疟疾患者与同村非疟疾的单采浆献血者相比,抗-HCV阳性率无显著不同,且二者均显著高于同村既无单采浆史又无受血史的非疟疾人群。在无单采浆史和受血史人群中,疟疾病例和非病例抗-HCV阳性率很低。说明有单采浆史的疟疾病例HCV感染与单采浆有关,有受血史的疟疾病例HCV感染与受血有关。对当地单采浆血站进行调查,发现在采血、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还输过程中存在血液交叉污染,这是导致有单采浆史的疟疾病例HCV感染的主要原因。

人工合成多肽检测抗HIV-1和HIV-2抗体的研究

洪世雯, 何红霞, 朱风兰, 林涛

1995, 10(3): 236

采用固相法合成HIV-1和HIV-2两个多肽,建立了用混合多肽为包被抗原检测HIV-1和HIV-2感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6份抗HIV-1和HIV-2抗体阳性血清标本以及94份对照血清标本,与UBI试剂比较,其阳性符合率为97.8%,阴性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99.3%。实验结果表明,此法可用于HIV-1和HIV-2感染的检测。

棉铃虫病毒杀虫乳悬剂的生产及其药效试验

张光裕, 孙修炼, 张忠信, 张忠甫, 万富芳

1995, 10(3): 242

成功研制出棉铃虫病毒(NPV)杀虫乳悬剂,改进了生产工艺和设备,建立了棉铃虫的室内品系,提高了生产效率,建立了产品的检测方法,提高了产品质量,促使棉铃虫病毒杀虫剂商品开发获得成功。大田试验证明,病毒乳悬剂的防治效果,相当于当前推广的化学农药,优于原病毒可湿性粉剂。相同剂量(0.53一1.07×10(10)PIB/公顷)的病毒乳悬剂可使虫口平均减退91.7%,而病毒可湿性粉剂为83.7%。

烟叶脉坏死病毒原鉴定及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王振东, 刘玉乐, 吴元华, 房德纯, 田波

1995, 10(3): 248

田间采集辽宁地区烟叶脉坏死病标样所得分离物,在测定的12个科35种植物中只侵染茄科的一些烟草品种及洋酸浆(physalisfloridana),可由桃蚜(Myzuspersicae)传播。病叶汁液稀释限点(DEP)为10 ̄(-2)-v10 ̄(-3);失毒温度(TIP)为55一60℃;体外保毒期(L)为48-72小时。病毒粒体形态呈线条状720×12nm,病叶脉坏死部细胞质中含风轮状内含体。病毒提取物的紫外最大吸收为265nm,最小吸收为245nm,A_(280)/A_(260)为0.82。该病毒分离物与PVY ̄0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以病毒RNA为模板,按国外报道的PVY ̄N序列合成引物经逆转录合成cDNA。用PCR扩增出约0.80kb的CP基因片段,将这一片段插入载体pGEM7Z-f(+)中转化E.coliDH5a菌株得到了CP基因的克隆。cDNA序列分析表明,和国外报道的PVY ̄N序列同源性极高,初步表明引起辽宁地区烟叶脉坏死病的毒原为PVY ̄N。

香蕉试管苗黄瓜花叶病毒检疫检验技术研究

肖火根, 高乔婉, 张曙光, 王振中

1995, 10(3): 254

建立了香蕉试管苗黄瓜花叶病毒DAC-ELISA检测技术。应用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内含1%NaDIECA)作为样品制备缓冲液,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5120(稀释度)。两年来检测了1287个样品,香蕉试管苗生产繁殖材料的带毒率为2.8%。

兔出血症病毒结构多肽分析

张全顺, 杜念兴, 徐为燕

1995, 10(3): 258

粗提病毒经Sepharose4B层析后,获得纯化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提纯病毒经过SDS-PAGE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显示A、B、C、D、E、F和G7条多肽,凝胶扫描显示A为RHDV主要结构多肽。用多抗和单抗作免疫转印分析,证实A、B、C、D、E、和G为结构多肽,此6条结构多肽间的抗原关系十分密切。

用对流电泳提纯兔出血症病毒

施卫文, 杜念兴

1995, 10(3): 261

兔出血症病毒(RHDV)在pH8.6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在负极侧有一血凝峰,免疫电镜观察有大硅RHDV颗粒,证实RHDV病毒粒子带正电荷。利用这一特性可用对流电泳提纯病毒。将抗体与病毒颗粒形成的沉淀带切下,作SDS-PAGE,经免疫转印出现6条区带,其中60kD的VP_1为主要结构多肽。用免疫复合物提取核酸,以狄高辛标记制成探针,能与病毒核酸和克隆的RHDVcDNA2.2kb片段和4.8kb片段杂交,探针灵敏度达pg水平。能用病毒核酸作模板制备探针,证实RHDV的核酸为DNA。

用免疫学技术研究两种颗粒体病毒的亲缘关系

杨明辉, 邓红

1995, 10(3): 265

从新疆分离的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sGV)和惊纹鸣夜蛾颗粒体病毒(AeGV)除感染各自的分离寄主外,均能感染对方的分离寄主。用琼脂糖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和线免疫电泳等免疫学技术检测AsGV和AeGV的免疫学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二者间存在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并对线免疫电泳技术的效用进行了讨论。

马铃薯Y病毒组两病毒辅助成分的纯化及其传毒专化性的研究

吴云峰, 魏宁生

1995, 10(3): 269

马铃薯Y病毒组两病毒辅助成分的纯化及其传毒专化性的研究吴云峰(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100094)魏宁生(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陕西杨陵712100)关键词马铃薯Y病毒组,辅助成分,蚜虫传毒专化性自从1971年K...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