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04卷1期

|     

Review

病毒来源的抗病毒基因的构建和在植物中的表达

田波

1989, 4(1): 1

寄主植物对病毒感染产生各种类型的抗病性,包括高度抗病的免疫性,抗侵染,抗扩展和抗增殖的抗病性,过敏性抗病性,耐病性以及对传毒介体的抗性。但是至今我们还不能把编码这些抗性的基因分离出来,进行基因转移。所以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应用植植物来源的抗病毒基因为时尚早。由于病毒分了生物学的发展,已阐明了一些病毒的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为利用病毒来源的抗病毒基因开辟了道路。随着DNA重组和克隆技术的发展,以及双子叶植物基因转化技术的日趋完善,使植物抗病毒的基因工程得以突破。已由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病毒卫星RNA的cDNA和病毒弱株系的全长cDNA转化植物,获得抗病性的表达。探索病毒来源的反意RNA和中和抗体基因作为抗病毒基因的可能性也在进行中。

黄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进展与展望

陈火胜, 郭辉玉

1989, 4(1): 7

1984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建议将黄病毒属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划出来成为新的病毒科——黄病毒科(Flaviviridae)。Westaway等给黄病毒科作了如下的定义:由一组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组成,直径为40—50nm。包膜通常含糖蛋白;RNA有传染性,RNA的分子量约为4×10~6Dalton,3′末端缺乏多聚腺苷酸(PolyA)。体外实验中,病毒基因组RNA可翻译出结构蛋白,无亚基因组(Subgenomic)mRNA合成。成熟病毒颗粒的形态发生位于改变了的内浆网小池(cisternae)中。黄病毒科目前仪由黄病毒属(Flavivirus)组成,黄病毒属大约包括70种病毒,其代

α—(32)P HBV DNA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血清检测中的应用

丁清泉, 陈少俊, 柯丽华

1989, 4(1): 16

采用缺口转移(Nick-translation)方法标记克隆化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制备探针,能特异地与HBV DNA杂交,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最低检测量为0.2pg,同位素参入率为23.5—67.0%,使用100μCi ~(32)P dCTP,比放射活性为10~8cpm//μg DNA左右。临床血清检测统计分析表明:HBV DNA与HBsAg、HBeAg、HBcAg、DNAP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53.3%、69.7%、78.6%、81.7%,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均比免疫学检测法高。

宫颈疾患中人乳头瘤病毒和疱疹病毒Ⅱ型DNA的检测

孟祥金, 孙瑜, 刘知慧, 陈敏诲, 李新志, 张有新, 李昆, 韩日才, 司静一, 张卫, 曾维坤, 胡伦颖, 农树桧

1989, 4(1): 22

本文应用HPV11,16,18型和HSV-2N/BglⅡ、HSV-2L/HindⅢDNA片段等五个分子探针,通过斑点杂交技术对79例宫颈疾患(包括50例宫颈癌和29例宫颈糜烂)组织DNA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宫颈癌组织HPV16,18和11的阳性率分别为44%,12%和4%,而宫颈糜烂组织中HPV16,18和11的阳性率分别为14%,7%和14%;且3例标本HPV16和HPV18均呈弱杂交反应;在被检的所有宫颈癌组织中各有2例分别与HSV-2N/BglⅡHSV-2L/HindⅢ弱杂交,宫颈糜烂组织无一例阳性。结果提示,HPV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HSV-2的作用尚不确定,可能与HPV起协同作用。

安徽省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杂交瘤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应用

余荣汉, 谭福莱, 沈宏开, 苏湲, 姚益新, 倪大石, 廖德福

1989, 4(1): 28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李株和陈株血凝素(HAN)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SP2/O融合,杂交瘤生长孔率为97.5%和60%,阳性率各为2.5%和22%,克隆化培养阳性率达到100%。通过筛选得2株杂交瘤细胞、一株为2B_7、另一株为1H_8。其腹水单克隆抗体(McAb)滴度均达1∶16×10~4—32×10~4。1H_8的血凝抑制滴度达1∶5120。经染色体核型分析,杂交细胞染色体2B_7为80—97条,1H_8为85—105条,每个细胞均含一条中着丝点标记染色体。McAb的Ig类别和IgG亚类检测结果2B_7为IgM,1H_8为IgG_(2b)。两者对19株不同来源的EHFV具有不同的反应,1H_8McAb与19株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荧光反应,滴度都较高,且对5株不同来源的EHFV-HAN具有血凝抑制活性,滴度在1∶1280—5120,故1H_8为血凝抑制抗体;2B_7只对12株EHFV起反应,对7株不起反应,且没有血凝抑制活性。这说明1H_8与2B_7具有不同的特性。

应用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快速鉴定登革病毒

林碧瑚, 刘乐和, 周贞监, 陈佩嘉, 林海, 芦孝东, 麦光大

1989, 4(1): 34

1986年,在海南岛发生登革热爆发流行期间,应用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鉴定所分离的35株登革热毒。接种标本的第一代C_6/36细胞于感染病毒后96小时内登革病毒抗原检出率可达97%

登革热Ⅳ型病毒在地鼠肾细胞培养内减毒的研究

刘丽华, 俞永新, 李正平

1989, 4(1): 38

本文报道登革热Ⅳ型病毒Ban18株通过原代地鼠肾细胞连续传代后的适应和减毒过程。 Ban18原株对原代地鼠肾细胞无病变或仅有极轻微病变,对乳小白鼠及断乳鼠的脑内毒力高达LD_(50)为Log6—7。通过连续传20—70代后,病变逐渐加重,出现时间缩短,二天即可达到细胞完全破坏。培养液内的病毒含量也随之提高达10~6—10~7/ml TCID_(50)。但随着传代代数增加,病毒对乳小白鼠的嗜神经毒力逐渐降低,脑内接种后仅个别发病或完全不致死。脑组织病理变化也较原株明显减轻,接种树鼩不产生病毒血症。以上结果符合弱毒株的减毒指标,是一株有希望的活疫苗毒株。

快速检测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RV)抗原和抗体的研究

孙长柱, 涂贵兰, 王锡九, 张代民, 李志新

1989, 4(1): 45

本文报道应用反相间接血凝和间接血凝试验技术快速检测ADRV抗原和抗体,一般在60分钟左右作出诊断。用ELISA方法和协同凝集试验作对照,结果一致。本实验与其它肠道病毒不发生交叉凝集反应,与菌痢、肠炎病人粪便和正常人粪便标本也不发生非特异性反应。实验准确可靠。本实验用间接血凝试验技术快速检测了ADRV抗体,观察了流行性腹泻病人血清中ADRV抗体持续时间。发现流行性腹泻患者发病后ADRV抗体存在半年以上,八个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流行地区的健康人的ADRV抗体水平占33%左右,非流行地区正常人的ADRV抗体占11.3%左右。并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ADRV抗体,与小儿轮状病毒抗体无交叉反应。本试验对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实用意义。

两株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罗怡珊, 孙富林

1989, 4(1): 51

电镜观察粘虫(Leucania separala)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不同株系内蒙株(简称N株)和阜阳株(简称F株)的多角体、病毒粒子及核衣壳在形态大小方面都没有很大差别,DNA分子大小也相近。但在SDS-PAGE多肽图谱及DNA酶切图谱上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经SDS-PAGE所得病毒粒子多肽图谱N株有17条多肽,F株有19条多肽。两株病毒DNA经BamHI酶切N株获得7条带,F株则有8条带,说明DNA酶切位点不尽相同。据此,生化分析能更快速、准确地进行株系分类。

安徽烟草病毒类型及优势种初步研究

钱浚, 汪中一, 牛天胜, 孟祥彬, 陈正洲, 蔡世平, 李平

1989, 4(1): 59

1978年,烟草病毒病在安徽烟区流行,导致凤阳县烟叶总产损失92.3%,引起了普遍震惊。1981—1984年作者对来自16个县、市552个病毒材料,经生物测定、血清反应、电镜观察,初步分离出CMV、TMV、PVY和PVX四种病毒。它们分别约占检测总数的82.79%、4.53%、2.54%和0.36%,其中CMV与长期视为优势种的TMV比值为18.3,除此,尚有约占检测总数9.8%的CMV和TMV、CMV和PVY复合侵染,以及不明类型的毒株。通过对田间烟草以及其他植物花叶病株的实际检测,进一步表明:CMV在烟区分布范围极广、出现频次最多,已形成了复杂的循环侵染系统,成为近期内烟草病毒病持续流行危害的首要毒原。

来源不同V-C组不同的小麦全蚀病菌病毒的特性

梁平彦, 周淑敏, 陈开英

1989, 4(1): 68

从地理位置不同,V—C组不同的13株小麦全蚀病菌中分离到直径23—36纳米的病毒。聚丙烯酰胺凝脉电泳表明这些菌株中的病毒dsRNA的组分及分子量不同。泰安株病毒有分子量为3.45,2.95,1.60,1.52,1.30,1.25,1.15,1.00,<1.00×10~6的9个dsRNA,而浙江、湖北菌株仅有一个组分、分子量为3×10~6。多数病毒衣壳多肽的的分子量为66×10~3—73×10~3。泰安菌株与烟台菌株病毒抗血清除与张家口菌株、青海菌株无反应外与其它菌株病毒均有反应,但在免疫双扩散中抗血清的滴定度不同。

从狗肺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张云, 沈建中, 张炳根, 邓小昭, 赵学忠, 吴光华

1989, 4(1): 76

1984—1985年,从安徽省EHF疫区收集78只狗肺,用IFAT检测,5只EHF抗原阳性,阳性率为6.4%,并从EHF抗原阳性的狗肺中分离到两株EHFV,从而首次证明狗可自然感染EHFV。狗有捕食鼠类的习性,与人接触密切,其传播EHF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恒河猴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吴小闲, 蒋虹, 曲立荣, 时建东

1989, 4(1): 80

以NT方法为基础比较了ELISA和FIA方法,共检测84份猴B病毒相关抗体的敏感性,结果ELISA和EIA阳性各50份(59.5%),NT阳性45份(53.6%)。三种方法相符者71份,符合率84.5%。ELISA和FIA均较NT敏感,而且快速,简便,经济,可应用于大批标本的检查。

西伯利亚旱獭中类人乙肝病毒的研究

白峰, 李春英, 照日格台, 吴秉仁, 青禾, 董杰

1989, 4(1): 85

对111份西伯利亚旱獭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检测,HBsAg阳性22份,阳性率19.8%;抗-HBs1份,阳性率0.9%;HBV-DNA核酸杂交,阳性斑点16份,阳性率14.4%。IEM观察在3份标本中发现以22—24nm球形颗粒为主,其中有42—45mm的Dane样颗粒。20.7%的肝脏标本有组织病理改变,其中19份为急性肝类,4份为慢性肝炎。超薄切片肝细胞核内有20nm左右的HBeAg颗粒,结果进一步证实我国西伯利亚旱獭中有嗜肝病毒感染。

兔出血症细小病毒血清学的研究

黄文林, 刘虹, 孙松柏, 罗经, 王汉中, 吴晰莹, 杨学楼

1989, 4(1): 90

应用免疫双扩散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对七个不同地区兔出血症病原分离物进行了血清学比较研究。本试验用免疫双扩散和ELISA,证明七个兔出血症病毒分离物之间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血清学关系,其中A_2R—3和H.E.二株抗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证实我国流行的兔出血症病毒属于一个血清型,但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可能出现亚型。

四株猪轮状病毒蚀斑特性试验

丁再棣, 何家惠, 徐之昌, 刘冬霞

1989, 4(1): 97

从江苏省自然腹泻病猪粪便中分离获得的四株猪轮状病毒,都能在MA104单层细胞上形成蚀斑,其中三株形成大小不同的蚀斑,另一株仅形成小蚀斑。蚀斑试验培养瓶,在37℃中培养五天,大蚀斑直径达3—6毫米,小蚀斑达1—2毫米。在灯光下,可见蚀斑呈云块状;在低倍显微镜下,蚀斑呈深色的细胞团块;用10%福尔马林结晶紫液固定染色,活细胞层染成深紫色而病毒感染的细胞脱落而成蚀斑。

流行性出血热冻干致敏人O型血球的研制及其应用

董关木, 刘文雪, 俞永新

1989, 4(1): 100

本文应用致敏的人O型血球研究反向间接血凝(RPHA)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RPHI)方法用以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抗原抗体,并试验成功用pH9.0硼酸盐水制备灭活鼠脑病毒液作为抗原。为抗原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以上RPHA法用于检测组织培养内病毒与用荧光法检测细胞内病毒抗原法结果一致,用RPHI检测病人血清抗体效价,特异性高,敏感性与IFA相同。该致敏血球和抗原是冻干制品,稳定性好、使用方便,是一种代替荧光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的良好制品

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 Ⅲ 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识别

涂正金, 于善谦

1989, 4(1): 106

前文分别报道了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侏(RMVsh)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根据它们在不同免疫反应中的特性,将它们分为两组,分别识别性质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本文采用修改的Friguet方法测定了各组内各单克隆抗体之间的增值反应(Additivity Reaction)特性,并分析了它们识别抗原决定簇的特性。村料与方法一、病毒及单克隆抗体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及其单克隆抗体1H2、7H1、10H1、11H2、12H3、17H6、29H1来源、制备和特性见前文报道。二、抗原饱和曲线的测定抗原饱和曲线测定采用间接ELISA办法,抗原浓度为2μg/ml。

在琼脂双向扩散中植物病毒非特异带的产生和消除

周履谦, 薛翠峰, 孙富林

1989, 4(1): 109

检测植物病毒,通常采用琼脂双向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三种方法,而在研究一些植物病毒之间的亲缘关系方面,琼脂双向扩散则能提供其他方法所不能提供的免疫学图谱。我们在做琼脂双向扩散时发现,植物病毒的某些寄主与提纯病毒时所用磷酸盐缓冲液之间常能形成非特异带。本文报道非特异带的干扰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HBsAg颗粒表面的“尾巴”现象

张润高, 黄志戎

1989, 4(1): 11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可引起保护性抗体,故对其结构的研究十分重视。已知HBsAg颗粒由子粒组成,对它的氨基酸序列亦有不少了解。然而子粒之间是怎样连结着,未见报道。我们用皂素等处理使HBsAg颗粒松散,以观察子粒间的结构,结果发现处理后,HBsAg颗粒上可裂解出像条尾巴的丝状物,暂称为尾巴现象。从典型的尾巴上香出,子粒之间有着线性连结。现作如下报道。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