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6卷2期

African swine fever (ASF), a highly lethal swine disease caused by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has spread to many countries of Africa, Europe and Asia, posing a huge threat to the global swine industry and food security. But no commercial vaccines or antivirals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against ASFV. We are facing the task to further explore the biology of the virus and develop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ments. This issue presents a collection of interesting research progress on ASFV, which reveals viral protein functions and cellular interactions, viral epigenome features, vaccine strategies, as well as new diagnostic methods. We hope those findings could increase our knowledge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of ASFV interventions.

|     

Review

手足口病的预防策略探索——从单价疫苗到多价疫苗

何香川, 张苗苗, 赵晨, 郑培勇, 张晓燕, 徐建青

2021, 36(2): 167 doi: 10.1007/s12250-020-00294-3

收稿日期: 2020-04-22 录用日期: 2020-08-25 出版日期: 2020-09-30
[HTML全文] [PDF 334 KB] Springerlink

手足口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仅肠道病毒EV-A71灭活疫苗获批上市,近年来,EV-A71疫苗的应用使得其他血清型肠道病毒成为预防手足口病的新挑战。在众多血清型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中,多价疫苗是手足口病相关病毒广谱保护策略研发的热点。目前多价手足口病疫苗主要通过简单混合不同病毒血清型的单价疫苗,或构建源于不同病毒血清型表位的嵌合疫苗来实现。本综述总结了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现状,并展望了能够有效诱发广谱保护性应答的手足口病疫苗形式。

Research Article

非洲猪瘟病毒MGF360-12L通过阻断Importinα和NF-κB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

卓亦莎, 郭泽恒, 巴彤彤, 张骋, 何丽花, 曾翠平, 戴汉川

2021, 36(2): 176 doi: 10.1007/s12250-020-00304-4

收稿日期: 2020-02-26 录用日期: 2020-07-13 出版日期: 2020-11-03
[HTML全文] [PDF 1870 KB] SpringerlinkESM

非洲猪瘟是一种在家猪和野猪中传播的传染病,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目前尚无高效疫苗和治疗方法,非洲猪瘟病毒复杂的免疫逃逸策略是影响免疫预防和疫苗研发的关键因素。MGF360基因已与I型干扰素反应调控相关,但对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调节机制还不太清楚。本研究结果显示,ASFV MGF360-12L能显著抑制IFN-β和NF-κB mRNA转录和启动子活性,并降低干扰素信号通路中IRF3、STING、TBK1、ISG54、ISG56和AP-1 等mRNA的表达;另外,MGF360-12L可能抑制经典核定位信号介导的p50和p65的核定位,并且通过靶向核运输蛋白α KPNA2、KPNA3、KPNA4阻断p65与KPNA2、KPNA3、KPNA4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MGF360-12L通过竞争性抑制NF-κB和核运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干扰NF-κB的核转运。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GF360-12L可以通过阻断核运输蛋白α和NF-κB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该研究揭示了ASFV通过多基因家族逃避宿主先天免疫反应的一种新策略。

非洲猪瘟病毒MGF-110-9L是一个毒力基因

李丹, 刘银光, 齐晓兰, 文圆, 李攀, 马昭, 刘永杰, 郑海学, 刘志杰

2021, 36(2): 187 doi: 10.1007/s12250-021-00350-6

收稿日期: 2020-07-18 录用日期: 2020-12-17 出版日期: 2021-03-10
[HTML全文] [PDF 1942 KB] Springerlink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家猪和野猪致死的疾病。非洲猪瘟给全球养猪业带来巨大威胁。目前,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的复杂性以及生物安全问题,还没有商业疫苗可用。自然分离或基因手段改造得到的减毒活病毒已经证明能够对同源亲本毒株具有完全保护作用。本研究从II型非洲猪瘟病毒CN/GS/2018毒株删除MGF-110-9L基因得到一株缺失毒株(命名ASFV-Δ9L)。与亲本毒株相比,MGF-110-9L基因的缺失明显降低了非洲猪瘟病毒在猪巨噬细胞中的体外复制能力。在21天的观察期内,大多数低剂量肌肉接种ASFV-Δ9L的动物临床正常。感染ASFV-Δ9L的动物有3/5表现出低的血毒症和高的病毒特异性抗体反应,表明ASFV-Δ9L对猪具有部分致弱作用。以上的研究将为防控非洲猪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ASFV-E199L与宿主蛋白PYCR2互作促进细胞自噬

陈胜, 张新珩, 聂瑜, 李鸿鑫, 陈伟国, 蔺文成, 陈峰, 谢青梅

2021, 36(2): 196 doi: 10.1007/s12250-021-00375-x

收稿日期: 2020-11-23 录用日期: 2021-02-01 出版日期: 2021-04-08
[HTML全文] [PDF 1122 KB] Springerlink ESM

非洲猪瘟病毒(ASFV)作为大型DNA病毒家族的一员,可通过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来调控细胞自噬和凋亡。然而,ASFV蛋白的功能尚未完全阐明,特别是自噬在ASFV感染中的作用。吡咯-5-羧酸还原酶2(PYCR2)是三种吡咯-5-羧酸还原酶之一,主要参与谷氨酸转化为脯氨酸。已有研究表明吡咯-5-羧酸还原酶2 (PYCR2)的缺失与自噬的诱导有关。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ASFV-E199L蛋白在Vero和HEK-293T细胞中诱导了一个完整的自噬过程。通过免疫共沉淀-质谱联合(CoIP-MS)分析,我们首次在体外鉴定了E199L与PYCR2的相互作用。重要的是,我们发现E199L可以下调PYCR2的表达,从而导致自噬激活。总的来说,我们的结果揭示了ASFV E199L蛋白通过与PYCR2相互作用诱导完全自噬,并下调PYCR2的表达水平。我们的发现为自噬在ASFV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为PYCR2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线索。

展示在酿酒酵母表面的猪免疫球蛋白Fc片段-非洲猪瘟病毒P30/P54融合蛋白刺激产生强抗体

陈琛, 华德平, 施靓轩, 谭政, 朱敏, 谭坤, 张丽琳, 黄金海

2021, 36(2): 207 doi: 10.1007/s12250-020-00278-3

收稿日期: 2019-12-06 录用日期: 2020-07-13 出版日期: 2020-09-11
[HTML全文] [PDF 1953 KB] SpringerlinkESM

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具有强出血性和高死亡率的特点。ASFV的主要靶细胞是猪巨噬细胞。迄今为止,尚无商业的ASFV疫苗或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构建了三种表达ASFV蛋白-猪Ig重链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并进一步评估了基于酿酒酵母载体的鸡尾酒式ASFV口服疫苗的免疫原性。首先,将猪免疫球蛋白IgG1或IgA1的Fc片段分别与ASFV的p30或p54基因融合,再将P30-Fcγ和P54-Fcα融合蛋白展示在酿酒酵母细胞表面。然后,利用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验证了重组酿酒酵母成功表达P30-Fcγ和P54-Fcα融合蛋白。其次,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或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对重组酿酒酵母的吸收和吞噬作用显著增强。最后,猪免疫球蛋白Fc片段-P30/P54融合蛋白诱导产生了P30/P54特异性抗体,提高了猪机体的粘膜免疫力。综上,我们研制了三种表达非洲猪瘟病毒抗原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以期作为一类廉价且安全的口服酿酒酵母载体疫苗,激活特定的粘膜免疫力来控制ASFV感染。

通过CRISPR技术开发高灵敏度的非洲猪瘟检测方法

任梅渗, 梅红, 周明, 傅振芳, 韩鹤友, 毕丁仁, 彭伏虎, 赵凌

2021, 36(2): 220 doi: 10.1007/s12250-020-00323-1

收稿日期: 2020-05-12 录用日期: 2020-10-20 出版日期: 2021-01-07
[HTML全文] [PDF 1224 KB] SpringerlinkESM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为高烧,大出血和高死亡率,对全球猪业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对ASFV的隔离和控制对于防止养猪业受到ASFV损害至关重要。这项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CRISPR的核酸检测方法来诊断ASF。作为一种高度灵敏的方法,RPA-CRISPR可以通过定量实时PCR(qPCR)检测通过CRISPR-lwCas13a(也称为C2c2)的并行切割引起的荧光信号,该方法甚至可以检测到低至单个拷贝的ASFV质粒和基因组DNA,并且具有比传统qPCR方法相同甚至更高的灵敏度。本研究也开发了一种试纸条与RPA-CRISPR结合用于ASFV检测,具有与TaqMan qPCR相同的灵敏度。同样,RPA-CRISPR能够将ASFV基因组DNA与其他猪病病毒的DNA / RNA区别开,而没有任何交叉反应性。此诊断方法也可用于诊断ASFV临床DNA样品,对于ASFV阳性和阴性样品的符合率均为100%。作为一种高度灵敏的检测方法,RPA-CRISPR在养猪业和食品安全领域均具有对ASFV进行临床检疫的巨大潜力。

SRP54通过靶向RIG-I和MDA5负调控IFN-beta的产生以及细胞抗病毒反应

王东鹏, 章红艳, 廖博威, 童珍, 徐智圣, 王延轶, 杨艳

2021, 36(2): 231 doi: 10.1007/s12250-020-00267-6

收稿日期: 2020-04-11 录用日期: 2020-06-08 出版日期: 2020-08-07
[HTML全文] [PDF 1672 KB] Springerlink

在病毒感染过程中,RIG-I样受体(RLRs)可识别病毒来源的RNA,并招募接头蛋白VISA,激活转录因子NF-B和IRF3,从而诱导I型干扰素(IFNs)表达。IFNs进一步诱导数百个IFN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或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然而IFNs的表达失调与各种免疫疾病相关。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发现信号识别颗粒54(SRP54)是RLRs信号转导通路的负调节因子。过量表达SRP54抑制RNA病毒诱导的IFN-β,并促进病毒的复制,而敲低SRP54具有相反的效果。在机制上,SRP54与RIG-I和MDA5相互作用,并抑制了RIG-I/MDA5对VISA的招募。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SRP54通过破坏RIG-I/MDA5对VISA的招募,从而负调控RLRs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人巨细胞病毒增殖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环状RNA转录本及转录水平的影响

邓金桂, 黄郁晶, 王晴, 李简明, 马艳萍, 齐莹, 柳中洋, 李祎博, 阮强

2021, 36(2): 241 doi: 10.1007/s12250-020-00275-6

收稿日期: 2020-04-26 录用日期: 2020-07-08 出版日期: 2020-08-05
[HTML全文] [PDF 1750 KB] Springerlink ESM

人巨细胞病毒是双链DNA疱疹病毒。本研究对人巨细胞病毒增殖性感染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环状RNA转录本及转录水平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circSP100,circMAP3K1,circPLEKHM1与circTRIO的转录及结构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RAP方法对circSP100的靶蛋白进行筛选与分析,为人巨细胞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非编码RNA方面的基本信息。

Identification of Aristolactam Derivatives That Act as Inhibitor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nfection and Replication by Targeting Tat-Mediated Viral Transcription

YoungHyun Shin, Chul Min Park, Hong Gi Kim, Dong-Eun Kim, Min Suk Choi, Jeong-ah Kim, Byeong-Sun Choi, Cheol-Hee Yoon

2021, 36(2): 254 doi: 10.1007/s12250-020-00274-7

收稿日期: 2020-05-15 出版日期: 2020-08-10
[HTML全文] [PDF 532 KB] Springerlink

Despite the success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efforts to develop new classes of antiviral agents have been hampered by the emergence of drug resistance. Dibenzo-indole-bearing aristolactams are compounds that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various plants species and which show several clinically relevant effects, including anti-inflammatory, antiplatelet, and anti-mycobacterial actions. However, the effect of these compounds o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infection has not yet been studied. In this study, we discovered an aristolactam derivative bearing dibenzo[cd, f]indol-4(5H)-one that had a potent anti-HIV-1 effect. A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study using nine synthetic derivatives of aristolactam identified the differing effects of residue substitutions on the inhibition of HIV-1 infection and cell viability. Among the compounds tested,1,2,8,9-tetramethoxy-5-(2-(piperidin-1-yl)ethyl)-dibenzo[cd, f]indol-4(5H)-one (Compound 2) exhibited the most potent activity by inhibiting HIV-1 infection with a 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 of 1.03 μmol/L and a half-maximal cytotoxic concentration (CC50) of 16.91 μmol/L (selectivity index,16.45).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compounds on HIV-1 infection was linked to inhibition of the viral replication cycle. Mode-of-action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aristolactam derivatives did not affect reverse transcription or integration; instead, they specifically inhibited Tat-mediated viral transcription.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several aristolactam derivatives impaired HIV-1 infection by inhibiting the activity of Tat-mediated viral transcription, and suggest that these derivatives could be antiviral drug candidates.

在潜伏感染的鼠源神经节中, LAT转录的终止增加了ICP0 mRNA的水平但不改变单纯疱症病毒1型HSV-1的感染过程

蒋海芳, 吴家明, 刘贤杰, 卢锐涛, 周曼玲, 陈美玲, 刘永红, 周国瑛, 傅文敏

2021, 36(2): 264 doi: 10.1007/s12250-020-00287-2

收稿日期: 2020-05-20 录用日期: 2020-07-31 出版日期: 2020-09-07
[HTML全文] [PDF 497 KB] SpringerlinkESM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在进入感觉神经节时,通过合成潜伏期相关转录本(LAT)建立潜伏感染,或者通过表达一组立即早期病毒蛋白引发增殖性感染。潜伏期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一种有关ICP0的可能机制被提出。ICP0是关键的立即早期病毒调节蛋白,2kb的LAT内含子与ICP0 mRNA的3‘端是序列互补的。于是,我们提出一种假设:LAT的积累负向影响ICP0 mRNA的积累。为了验证这个假设, 我们将编码2个poly(A)序列的DNA片段插入到了LAT中,在不中断ICP0转录本与LAT互补序列的情况下,提前终止LAT的转录,以这种方式构建了重组HSV-1病毒SR1603. 通过对亲本(SR1601)和突变体(SR1603)的比较,表明:与携带SR1601病毒的神经元相比, 携带潜伏感染SR1603病毒的神经元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病毒DNA,然而ICP0 mRNA含量较高,LAT含量较低。两种病毒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外植的SR1603病毒神经节中的病毒RNA积累明显快于SR1601病毒神经节中的病毒RNA积累, 这表明ICP0可能作为激活剂影响病毒基因在收纳细胞中的表达。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表明,通过抑制LAT而增加的ICP0 mRNA并不影响HSV-1在小鼠神经节中潜伏感染的建立。

拉沙病毒包膜糖蛋白近膜区关键位点在膜融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曹浚垣, 张光顺, 周旻旻, 刘洋, 肖庚富, 王薇

2021, 36(2): 273 doi: 10.1007/s12250-020-00286-3

收稿日期: 2020-04-30 录用日期: 2020-07-22 出版日期: 2020-09-08
[HTML全文] [PDF 1879 KB] Springerlink

拉沙病毒包膜糖蛋白近膜区在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缺乏高分辨率的拉沙病毒包膜糖蛋白包括近膜区的完整结构。我们使用丙氨酸扫描对拉沙病毒包膜糖蛋白近膜区的16个氨基酸进行逐一突变。通过检测膜蛋白的表达、切割、修饰和膜融合效率从而确定近膜区M414、L415、K417、Y419在膜融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变成丙氨酸后膜融合效率显著下降;实验表明M414A、K417A和Y419A的膜表面表达效率与野生型接近,L415A突变降低了细胞膜表面包膜糖蛋白的表达量。进一步的,将四个氨基酸突变为性质相似的氨基酸残基,例如M414L、L415I、K417R和Y419F,这些残基部分补偿位点中丙氨酸突变体引起的膜融合活性的损失。综上所述,本文发现近膜区四个参与膜融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研究沙粒病毒的入侵机制提供借鉴。

一株含溶源途径相关基因的新型强裂解性弧菌噬菌体vB_VcaS_HC

李成成, 王增猛, 赵久龙, 王龙, 谢国驷, 黄倢, 张永雨

2021, 36(2): 281 doi: 10.1007/s12250-020-00271-w

收稿日期: 2020-03-02 录用日期: 2021-06-08 出版日期: 2020-08-07
[HTML全文] [PDF 761 KB] SpringerlinkESM

为避免抗生素滥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水产养殖业利用噬菌体感染来清除病原菌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养殖动物疾病防控途径。本研究我们以一株对虾致病菌Vibrio campbellii 18为宿主分离了1株烈性噬菌体,将其命名为vB_VcaS_HC。该噬菌体具一个正多边形头部和非伸缩性尾巴。其感染潜伏期为1.5h,感染病菌时单个细胞的噬菌体裂解量约为172 PFU/cell,5.5h内导致病菌的死亡率即高达96 %。该噬菌体具有一个81,566 bp的双链环形DNA基因组,其基因组内包含121个开放阅读框(ORF),然而71%的ORF都被注释为未知功能的蛋白。基于比较基因组和进化树分析, vB_VcaS_HC被归类到Caudovirales目,Siphoviridae科,Delepquintavirus属。在其基因组中,除了与噬菌体自身结构组装和DNA代谢相关的基因外,还包含了10个辅助代谢功能基因。其中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基因是首次在噬菌体基因组中被发现,其编码的PPDK是糖酵解途径(EMP)的关键酶。有意思的是,该噬菌体基因组中亦存在一个溶源途径相关基因,即重组酶RecA基因,然而本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该噬菌体能够转换为溶源状态。此外,在vB_VcaS_HC基因组中未发现任何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性基因。该研究是首次对一株坎氏弧菌的烈性噬菌体进行了全面鉴定,并表明该噬菌体在坎氏弧菌感染性疾病防控方面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2013-2017年中国中部活禽市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子变异分析

胡智斌, 彭伏虎, 熊正慧, 张万坡, 李婷婷, 史月军, 谢军, 金鑫, 黄晶晶, 肖宏德, 毕丁仁, 宋念华, 李自力

2021, 36(2): 291 doi: 10.1007/s12250-020-00260-z

收稿日期: 2020-01-17 录用日期: 2020-04-24 出版日期: 2020-09-14
[HTML全文] [PDF 1397 KB] SpringerlinkESM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A型流感病毒,在亚洲广泛传播,危害着家禽业,并为新兴的人流感病原体提供了遗传物质。为了更好地了解H9亚型AIV的流行和遗传,我们于2013年至2017年在湖北省的活禽交易市场进行了主动监测。实时RT-PCR显示,A型流感的阳性率为26.6% (1275/4798),其中H9亚型占阳性样本的50.3% (641/1275)并在17个样本中检测到H7亚型。从分离的132株H9N2病毒株中选取48株代表性毒株进行了进化分析和基因分型。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H9N2病毒基因具有91.1%–100%核苷酸同源性,均属于基因型G 57,与2013年至2017年在中国人类H9N2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使用95%的核苷酸差异临界值,我们确定了十种不同的基因型,这些基因型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分子分析表明,六株H9N2病毒在血凝素蛋白的218位具有额外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所有分离株均具有155T和226L突变(H3计数)。此外,44株毒的聚合酶2基因具有588V突变,与H9N2人感染菌株A/Beijing/1/2016和A/Beijing/1/2017相似。这些结果强调,湖北的H9N2流感病毒持续变异并经历哺乳动物适应性变化,有必要加强对活禽交易市场中H9N2禽流感病毒的监测。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新的重组事件与迁移路线

吴晓丽, 李明月, 张艳芳, 梁博云, 史君明, 方耀辉, 苏正元, 李蒙蒙, 张文静, 徐玲, 王君, 吴巧丽, 唐霜, 王华林, 张涛, 彭程, 郑昕, 邓菲, 沈姝

2021, 36(2): 300 doi: 10.1007/s12250-020-00289-0

收稿日期: 2020-05-08 录用日期: 2020-07-13 出版日期: 2020-09-22
[HTML全文] [PDF 2702 KB] Springerlink ESM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会引起人类严重的发热性疾病,最初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省份,以及后来在日本和韩国发现了该病毒。湖北省是中国中部主要的SFTS流行地区之一。这项研究报告了2017年从湖北省患者中分离出11株新的SFTSV毒株。基于包括该新毒株在内的SFTSV片段的完整编码序列,进行了广泛的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表明,目前湖北省有五种不同基因型的SFTSV在流传,SFTSV毒株有15种重排模式,并且每种基因型的SFTSV相关的迁移途径较之前更为复杂。与之前报道湖北省SFTSV的进化事件独立于其他流行地区相比,本研究发现湖北省参与了更多的SFTSV的进化事件。同时本研究通过比较每种基因型内的SFTSV序列同一性和不同基因型间的SFTSV序列(以基因型C1作为代表性毒株)同一性,发现SFTSV毒株的进一步分化。随后分析SFSTV毒株蛋白氨基酸在基因型,毒株或簇上存在的差异,分析可能与SFTSV毒株/基因型的不同生物学活性有关。总之,我们分析了湖北省SFTSV系统发育进化的现状,并讨论了与SFTSV进化相关的可能事件。为深入了解SFTSV进化提供了基础,引起人们在未来研究中选择适当的SFTSV毒株的关注。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HBsAg血清动力学改变可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后HBsAg阴转

李明慧, 张璐, 路遥, 陈琦琪, 陆慧慧, 孙芳芳, 曾湛, 万钢, 赵林清, 谢尧

2021, 36(2): 311 doi: 10.1007/s12250-020-00290-7

收稿日期: 2020-01-19 录用日期: 2020-07-16 出版日期: 2020-09-25
[HTML全文] [PDF 665 KB] Springerlink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理想的治疗终点。我们研究了接受120周PEG-IFN治疗的CHB患者治疗后HBsAg水平对HBsAg阴转的预测价值。基线及治疗期间每3个月检测血清HBV DNA、HBsAg和anti-HBs水平。81例患者,12 例HBsAg消失, 20例HBsAg < 100IU/ml,49例HBsAg≥100IU/ml。48周时HBsAg阴转仅为3.7%,96周和120周时HBsAg阴转率分别为11.1%和14.8%。在治疗96周和120周时,12周HBsAg预测HBsAg阴转cutoff值的分别为400 IU/mL和750 IU/mL,曲线下面积(AUC) 分别为0.725和0.722,阳性预测值(PPV) 29.41%和30.56%,阴性预测值(NPV) 93.75%和97.78%。24周预测HBsAg阴转cutoff值在96周和120周治疗时分别为174 IU/mL和236 IU/mL, AUC分别为0.925和0.922,PPV分别为40.0%和46.15%,NPV均为100%。用来预测96或120周预测HBsAg阴转, 治疗24周HBsAg的水平比12周 (χ2= 3.880,P = 0.049和χ2 = 4.412,P = 0.036)。这些结果表明,在HBeAg阴性CHB患者PEG-IFN治疗期间, 延长治疗对HBsAg阴转至关重要,24周的HBsAg水平可以有效预测HBsAg阴转。

Letter

中国非洲猪瘟病毒株基因组中潜在的m6A和m5C甲基化

贾李佳, 陈建军, 刘海舟, 范文辉, 汪德鹏, 李晶, 刘翟

2021, 36(2): 321 doi: 10.1007/s12250-020-00217-2

收稿日期: 2020-01-05 录用日期: 2020-03-07 出版日期: 2020-04-08
[HTML全文] [PDF 628 KB] Springerlink ESM

2018年8月非洲猪瘟首次传入中国,这种流行病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席卷了全国,并继续传播到蒙古和越南等东亚国家。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十分复杂,目前已知的信息严重不足,故深化ASFV基因组学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首次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来检测临床样本中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内的甲基化修饰,并使用无监督学习方法鉴定了基因II型ASFV的m5C和m6A甲基化修饰潜在位点,从表观遗传学的层面为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表观修饰图谱绘制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环介导等温扩增结合横向流动试纸条现场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

左磊, 宋增旭, 张毅, 翟熙雯, 翟亚如, 梅雪然, 杨鑫, 王红宁

2021, 36(2): 325 doi: 10.1007/s12250-020-00309-z

收稿日期: 2020-07-31 录用日期: 2020-09-18 出版日期: 2020-11-06
[HTML全文] [PDF 1261 KB] SpringerlinkESM

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导致的非洲猪瘟病(African swine fever,ASF)最高可以造成100%死亡,严重威胁世界养猪业。截止目前,还没有有效的ASF疫苗。因此,快速、灵敏、适用于现场检测的方法是目前控制ASFV传播所急需的。本研究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针对ASFV中B646L基因保守序列,建立了一种新的ASFV的LAMP-LFD检测方法,并通过与靶向同一区域的PCR、巢式PCR、qPCR及电泳检视的LAMP方法对比,对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了研究。特异性试验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所有方法都具有ASFV特异性,不会与其他常见猪病毒发生交叉反应。灵敏性试验表明,LAMP方法(电泳检视的LAMP和LAMP-LFD)在几种方法中是最灵敏的,检测限为100.6B646L片段每反应。在模拟临床样品检测试验中,PCR、巢式PCR、qPCR检测限均降低了10倍,而LAMP方法的检测限无变化,表明LAMP方法更耐受组织样品中非靶标DNA的干扰。另外,在对52份临床样品的检测中,LAMP方法仍表现最高阳性检出率(16/52), 而PCR、巢式PCR及qPCR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52、14/52和15/52。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灵敏、特异的LAMP-LFD方法可应用于ASF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现场监测。

吉林省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致死性感染及系统发育分析

张旭, 王妮娜, 王泽东, 车丽赫, 陈晨, 赵文忠, 刘全

2021, 36(2): 329 doi: 10.1007/s12250-020-00228-z

收稿日期: 2019-10-30 录用日期: 2020-03-16 出版日期: 2019-05-26
[HTML全文] [PDF 3989 KB] Springerlink ESM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是由发热伴血小板综合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致死性的病毒传染病,在我国20多个省市流行。本研究报道了东北地区吉林省首例死亡病例,一名51岁女性患者,因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迅速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随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于发病后第9天死亡。患者体内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可能与疾病结局有关。在患者的血液、尿液、鼻腔和喉咙拭子中检测到SFTS病毒RNA,并从血液和尿液样本中分离出病毒。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效价为1:80;系统发育与贝叶斯系统动力学分析分析表明,该病毒属于C2基因型,可能起源于1981年浙江,候鸟在SFTSV的远距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发热伴血小板综合症病毒地理分布正向东北地区扩展,有必要对东北地区,尤其是在候鸟迁徙路线,进行感染进行病毒感染监测。

2019年北京市青年人群中登革病毒抗体流行率调查

王然, 范东瀛, 王蕾, 李玥琪, 周红宁, 高娜, 安静

2021, 36(2): 333 doi: 10.1007/s12250-020-00285-4

收稿日期: 2020-05-16 录用日期: 2020-08-05 出版日期: 2020-09-11
[HTML全文] [PDF 341 KB] SpringerlinkESM

登革热是一种重要的蚊媒传染病,由四种血清型登革病毒(DENV1-4)感染所致。在我国,DENV主要流行于华南地区,并逐步向华东和西南地区扩散。然而,目前我国DENV感染病例仍以输入性为主,并且大多数感染病例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在病毒传播的监测和疫情爆发的预警方面,单纯监测输入性和本土病例可或会低估实际的病毒传播状态,而人群血清DENV抗体流行率的调查则更具前瞻性。虽然北京并非DENV的传统流行区域,目前尚无本土病例报道,但北京存在DENV的传播媒介——白蚊伊蚊,并且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密和全球气候变暖,需警惕北京具有潜在DENV的流行风险。本研究首次提供了北京青年人群中DENV血清抗体流行率的基线数据:在961名北京户籍大学生中,1.5%(14/961)的个体血清抗DENV IgG抗体呈阳性,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且流行病学史显示该14例阳性个体均有华南地区或东南亚国家的旅游经历。进而,我们检测了IgG阳性血清样本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即中和抗体效价≥1:10),结果显示,92.9%(13/14)的样本至少具备针对一种血清型DENV的中和活性,其中抗DENV1、DENV2、DENV3和DENV4的中和抗体阳性率依次为50.0%(7/14)、35.7%(5/14)、57.1%(8/14)和7.1%(1/14),可中和一种、两种和三种血清型DENV的样本分别为42.9%(6/14)、42.9%(6/14)和7.1%(1/14),尚未发现可同时中和四种血清型DENV的血清样本,双或三重阳性可能与血清型间的交叉中和抗体反应或既往多重血清型DENV的感染有关。综上,本研究发现北京市青年人群中血清DENV抗体阳性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提示人群普遍易感,有必要在常规监测输入性和本土病例以外,增加抗体流行率的相关调查,从而预防DENV在非传统流行区域的传播和蔓延。

一种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候选株的制备及评价

张亚静, 解丽霞, 柴本杰, 阮俊程, 顾玉林, 牛彪, 张雅春, 傅振芳, 安祺, 田大勇

2021, 36(2): 337 doi: 10.1007/s12250-020-00292-5

收稿日期: 2020-02-24 出版日期: 2020-09-29
[HTML全文] [PDF 658 KB] SpringerlinkESM

近十几年以来,全球腮腺炎疫情层出不穷,流行毒株基因型别多样化被认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F基因型是我国腮腺炎病毒流行的主要型别。为了开发一株更符合我国腮腺炎流行毒株特点的疫苗候选株,我们基于29株在我国分离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通过生物信息学、体外生长特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获得候选毒株QS-F并在Vero细胞中连续传代至P45。遗传稳定性研究表明,P15以前仅有少量突变且多集中在V/P蛋白,P30和P45的全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随着病毒传代的进行,P30病毒的复制能力较之P3代病毒更强;基于大鼠乳鼠神经毒力模型的评价表明,P30病毒的神经毒力显著下降;与P3病毒相比,P30病毒的免疫原性没有显著下降。综上,QS-F-P30是一株具有良好潜力的F基因型腮腺炎候选疫苗株。

Correction

Correction to: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luences Host circRNA Transcriptions during Productive Infection

Jingui Deng, Yujing Huang, Qing Wang, Jianming Li, Yanping Ma, Ying Qi, Zhongyang Liu, Yibo Li, Qiang Ruan

2021, 36(2): 341 doi: 10.1007/s12250-020-00315-1

出版日期: 2020-11-10
[HTML全文] [PDF 169 KB] Springerlink

Correction to: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Human Aichi Virus

Enrique Rivadulla, Jesús L. Romalde

2021, 36(2): 342 doi: 10.1007/s12250-020-00324-0

出版日期: 2020-12-02
[HTML全文] [PDF 353 KB] Springerlink

Correction to: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Genome of Porcine mastadenovirus B (HNU1 Strain) and Implications on Its Lymphoid and Special Origin

Shu-Jing Liu, Qiong Wang, Ting-Ting Li, Si-Hua Zhang, Jin-Yan Li, Li-Jun Wu, Ye Qiu, Xing-Yi Ge

2021, 36(2): 343 doi: 10.1007/s12250-020-00328-w

出版日期: 2020-12-23
[HTML全文] [PDF 3866 KB] Springerlink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