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8卷5期

Evolutionary conflicts between viruses and hosts compel them to ceaselessly develop novel offense or defense strategies. Type I interferons (IFN) initiate robust intracellular antiviral programmes, representing the classic innate immunity in mammals. Nevertheless, pathogenic hantaviruses, especially Hantaan viruses (HTNV), might resoundingly evade IFN responses at late infection stag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which remains opaque. In this issue, Si et al. demonstrated that HTNV infection blocked JAK/STAT signaling by activating the 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 (RIPK3), but not triggering necroptosis. RIPK3 ablation efficiently promoted the expression of IFN-stimulated genes (ISG) and restricted viral replication in vitro. RIPK3 knockout mice also acquired prompt HTNV clearance ability with strengthene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RIPK3 interfered with IFN pathway by binding to and incapacitating STAT1 during late HTNV infection stage. The cover image illustrates the possible immune evasion process of HTNV by manipulating RIPK3 traps to impede STAT1-mediate antiviral effects (kindly designed and provided by Hongwei Ma, Fanglin Zhang, and Yingfeng Lei). See page 741-754 for details.

|     

Research Articles

海南鼠类携带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及多样性

黎优优, 唐川宁, 张云, 李子涵, 王高玉, 彭箬岩, 黄艺, 胡小媛, 辛赫男, 冯博轩, 曹雪芳, 何勇鹏, 郭同磊, 何翼君, 苏浩翔, 崔秀吉, 牛丽娜, 吴志强, 杨剑, 杨帆, 吕刚, 高磊, 金奇, 肖美芳, 尹飞飞, 杜江

2023, 38(5): 651 doi: 10.1016/j.virs.2023.08.003

收稿日期: 2023-03-21 录用日期: 2023-08-08
[摘要] [PDF 6643 KB] ScienceDirect ESM
全球范围内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的风险不断增加,60%以上的EIDs是由动物源性病原体引起的。本研究旨在鉴定海南省鼠传病毒组,并分析其系统发育进化和确定鼠类携带病毒多样性。我们从啮齿动物身上收集了682份肛门和喉咙拭子样本,根据采集地理位置和物种将样本进行分类混合得到28个混合样本。混合样本通过过滤、超离和磁珠分选的前处理,接着进行新一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病毒重叠群(contig)与22个哺乳动物病毒科相关,根据鼠类携带重要病毒的分子线索,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一步鉴定并进行遗传特征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如沙粒病毒、冠状病毒、星状病毒、瘟病毒、细小病毒和乳头瘤病毒。我们在白沙县黄猄角岭的小泡巨鼠中鉴定瘟病毒和细小病毒,在邦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缘齿鼠中鉴定到细小病毒,它们与已知病原体的氨基酸同源性较低,建议为新种,而它们的啮齿动物宿主此前尚未报道携带这些病毒。这些结果扩展了海南鼠类携带病毒的宿主种类和地域范围,新种或新属病毒的发现扩展了病毒学分类,并表明在人迹罕至的地区有高度多样、未被发现的病毒在其独特的野生动物宿主中独立进化。

我国野猪携带猪圆环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龚文杰, 杜海莹, 王通, 孙贺廷, 彭鹏, 秦思源, 耿海东, 曾政, 梁望旺, 凌洪权, 涂长春, 涂忠忠

2023, 38(5): 663 doi: 10.1016/j.virs.2023.08.008

收稿日期: 2023-04-18 录用日期: 2023-08-28
[摘要] [PDF 2183 KB] ScienceDirectESM
据报道,在中国家猪中传播有四种猪圆环病毒(PCV1-4),而这些病毒在中国自由放养的野猪中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对2018年至2020年间从中国19个地区的患病或外表健康的野猪上采集的组织和血清样品,检测了PCV1-4感染流行情况。中国野猪组织样品中PCV1、PCV2和PCV3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6%(4/247)、58.3%(144/247)和10.9%(27/247),没有检测到PCV4阳性。基于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分布在湖南和内蒙古的4株PCV1毒株与全球分布的PCV1参考毒株具有97.5%-99.6%的序列同源性。广泛分布在18个地区的80株PCV2毒株的ORF2基因与家猪和野猪的PCV2参考毒株具有79.5%-100%的序列同源性,它们分为PCV2a(7)、PCV2b(31)和PCV2d(42)三种基因亚型。对于17株PCV3毒株它们之间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97.2%-100%的核苷酸同源性,根据ORF2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可分为PCV3a(3)、PCV3b(2)和PCV3c(12)三种基因亚型。血清学数据显示,PCV1和PCV2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4%(19/167)和53.9%(90/167)。本研究获得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散养野猪PCVs感染的流行情况,对预防和控制PCVs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8-2021年上海地区急性胃肠炎儿童中诺如病毒优势株的变迁

卢丽娟, 敖元云, 贾然, 钟华清, 柳鹏程, 徐梦华, 苏犁云, 曹凌峰, 徐锦

2023, 38(5): 671 doi: 10.1016/j.virs.2023.08.005

收稿日期: 2023-04-14 录用日期: 2023-08-17
[摘要] [PDF 2328 KB] ScienceDirectESM
目的 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是引起儿童急性胃肠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AGE)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现尚无有效疫苗。我们研究了2018年至2021年上海地区AGE儿童中No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以监测上海地区AGE儿童中NoV基因型别的变迁。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前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急诊就诊的AGE儿童粪便样本1545例。采用NoV RdRp-VP1双基因分型方法检测粪便样本中的NoV,并将PCR产物进行一代测序。通过MEGA 6.06软件构建生物系统进化树,确定NoV的P基因型和VP1基因型,最终确定NoV的组合基因型。同时,收集NoV感染儿童的病史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1年期间上海地区AGE儿童中NoV的总体检出率为11.9%(181/1545),年度检出率分别为9.4%(36/381)、13.6%(29/213)、5.8%(13/226)和14.2%(103/725)。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NoV的流行率明显低于2018-2019年(10.9%,65/594)(p=0.023)和2021年(14.2%,103/725)(p=0.000)。根据VP1基因序列分型,181株NoV被分为GI组(1.1%,2/181)、GII组(98.3%,178/181)和GIX组(0.6%,1/181)。最常见的VP1基因型为GII.4 Sydney_2012(63.5%,115/181),其次是GII.3(19.9%,36/181)和GII.2(9.4%,17/181)。根据RdRp基因序列分型发现,174株NoV的P分型成功,最主要的P基因型为GII.P16(44.8%,78/174),其次是GII.P31(25.9%,45/174)和GII.P12(21.3%,37/174)。P和VP1基因型均分型成功的174株NoV中,GII.4 Sydney_2012[P16](36.8%,64/174)是最主要的组合型别,其次为GII.4 Sydney_2012[P31](25.3%,44/174)、GII.3[P12](20.1%,35/174)和GII.2[P16](8.0%,14/174),且重组株占96.6% (168/174)。每年主要流行的基因型有所不同。2018年,GII.3[P12]的检出率与GII.4 Sydney_2012[P31]相同,均占36.1%(13/36),其次为GII.2[P16](8.3%,3/36)。GII.4 Sydney_2012[P31](51.9%,14/27)是2019年最常见的基因型,其次为GII.3[P12](48.1%,13/27)。而在2020和2021年,GII.4 Sydney_2012[P16]成为最主要的流行株,分别占38.5%(5/13)和59.2%(58/98);其次均为GII.4 Sydney_2012[P31]型,分别占23.1%(3/13)和14.3%(14/98)。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上海地区新冠疫情前后NoV在AGE儿童中的流行情况,为NoV疫苗的研发及上海地区儿童NoV疫苗的接种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乙肝病毒preC基因G1896A突变通过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

赵宝鑫, 乔红秀, 赵艳, 高志云, 王卫杰, 崔岩, 李剑, 郭占军, 揣侠, Sandra Chiu

2023, 38(5): 680 doi: 10.1016/j.virs.2023.06.004

收稿日期: 2023-03-29 录用日期: 2023-06-14
[摘要] [PDF 3706 KB] ScienceDirectESM
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HBV基因组容易发生突变,多种突变与肝脏疾病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G1896A突变(HBV基因组1896位的G突变为A)是HBV preC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之一,它可以抑制HBeAg的表达,并且与HCC进展密切相关。然而,这种突变影响HCC进展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G1896A突变可以显著增强HBV体外复制,增强HCC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并促进肝癌进展。从机制上讲,G1896A突变可以激活ERK/MAPK通路,促进HCC细胞增殖,抑制HCC细胞凋亡。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了G1896A突变在加剧HCC严重程度方面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并为G1896A突变相关HCC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些启示。

miR-204通过靶向LC3B影响自噬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复制

姚瑶, 李思含, 朱英琦, 徐杨洋, 郝思源, 郭淑媛, 封文海

2023, 38(5): 690 doi: 10.1016/j.virs.2023.07.004

收稿日期: 2023-04-07 录用日期: 2023-07-07
[摘要] [PDF 1741 KB] ScienceDirectESM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引起,可导致猪的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疾病。PRRS使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养猪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的不参与编码蛋白的单链RNA,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蛋白翻译在转录水平后调节基因的表达,在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s参与调控PRRSV的感染和复制。然而,大多数miRNAs在PRRSV感染和复制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本文中,我们证明miR-204具有负调控PRRSV复制的功能。研究发现,过表达miR-204可以显著地抑制PRRSV复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发现, 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mRNA的3’UTR存在miR-204的潜在靶位点。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证明,miR-204可以直接靶向LC3B mRNA,抑制其蛋白翻译,调控细胞自噬。同时,研究还揭示了细胞自噬与PRRSV复制的关系,即PRRSV感染可以诱导细胞自噬进而促进病毒自身的复制。最后,研究证明了miR-204通过抑制LC3B介导的自噬负调控PRRSV复制。本文揭示了宿主miR-204调控PRRSV复制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了miRNAs在PRRSV-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发挥的功能,为PRRS的有效防控和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为PRRSV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长链非编码RNA 1392(LINC1392)通过与ELAVL1相互作用调控MDA5而抑制柯萨奇病毒B5复制

李静, 李金伟, 滕培英, 杨帆, 张继虹, 孙博, 陈伟

2023, 38(5): 699 doi: 10.1016/j.virs.2023.08.001

收稿日期: 2022-08-25 录用日期: 2023-07-21
[摘要] [PDF 1843 KB] ScienceDirectESM
长非编码RNAs(lncRNAs)可调节生物和病理过程的许多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宿主lncRNA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但在柯萨奇病毒B5(CVB5)感染后具有功能性的lncRNA仍然未知。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种新的细胞质lncRNA(LINC1392)。LINC1392在CVB5感染的RD细胞中上调表达,并具有病毒感染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同时可在病毒RNA和IFN-β诱导下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LINC1392通过激活MDA5,促进了包括IFIT1、IFIT2和IFITM3在内的多个重要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进而抑制CVB5复制。机制上,LINC1392与ELAVL1结合,阻断了ELAVL1与MDA5的相互作用。功能研究表明,LINC1392的245-835nt位点不仅发挥了抗病毒的主要作用,也是与ELAVL1结合的重要位点。在小鼠体内,LINC1392同样具有抗病毒作用,同时也改善了在病毒感染后肠道和脑组织的组织病变。我们的研究表明,LINC1392在针对CVB5感染引起的IFN-I信号通路中充当了正向调节因子。阐明宿主lncRNA调控抗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机制,进而为抗病毒药物研究奠定基础。

人腺病毒B组7型的结构蛋白VI诱导的自噬可抑制病毒复制

张林琳, 段亚丽, 王巍, 李奇, 田娇, 朱云, 王然, 谢正德

2023, 38(5): 709 doi: 10.1016/j.virs.2023.08.002

收稿日期: 2023-02-09 录用日期: 2023-07-31
[摘要] [PDF 3976 KB] ScienceDirect ESM
人腺病毒B组7型(Human adenovirus B7,HAdV-B7)是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然而,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我国尚无安全有效的儿童腺病毒疫苗以及特异性抗HAdV-B7药物。细胞自噬作为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以及宿主抗病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通过病毒吞噬直接将病毒转运到自噬溶酶体中降解,还可以协助宿主细胞激活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发挥抵抗病毒感染的作用。本研究中发现HAdV-B7感染可诱导完整的自噬通量,应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上调自噬可抑制HAdV-B7的复制。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宿主自噬受体蛋白Bcl-2关联永生基因3(Bcl-2 associated athanogene 3,BAG3)通过其WW结构域与病毒蛋白pVI的PPSY结构域结合,介导自噬抑制HAdV-B7的复制。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HAdV-B7感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通过自噬调节剂调节宿主细胞中BAG3介导的自噬通路或可为治疗HAdV-B7感染提供新的思路。

灭活SARS-CoV-2加强剂疫苗显著增加慢性肝病患者的免疫应答

刘永梅, 卢建华, 詹皓婷, 袁文芳, 李晓萌, 康海燕, 李昊隆, 陈勇良, 程琳琳, 孙杏丽, 郑浩杰, 王慰, 戴二黑, 李永哲

2023, 38(5): 723 doi: 10.1016/j.virs.2023.07.005

收稿日期: 2023-04-20 录用日期: 2023-07-19
[摘要] [PDF 2080 KB] ScienceDirectESM
慢性肝病可增加COVID-19重症和死亡风险,然而灭活SARS-CoV-2加强剂疫苗刺激慢性肝病患者抗体反应的有效性尚不清楚。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纳入了237例成年慢性肝病患者和170例年龄、疫苗接种时间匹配的健康对照,使用SARS-CoV-2替代病毒中和试验检测血清抗SARS-CoV-2野生型和BA.4/5中和抗体,分别使用间接ELISA和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抗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 IgG、总抗SARS-CoV-2抗体。慢性肝病患者接种第三剂灭活疫苗后总抗SARS-CoV-2抗体水平、抗RBD IgG水平及野生型和BA.4/5中和抗体抑制率均较加强针前明显升高,而与健康对照相比则相对降低。加强疫苗接种后诱导的抗体反应随时间减弱。BA.4/5中和抗体抑制率在加强针后有所提高,但低于阳性抑制阈值。重症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四种SARS-CoV-2特异性抗体,包括总抗SARS-CoV-2抗体水平、抗RBD IgG水平及野生型和BA.4/5中和抗体抑制率,明显低于非重症肝病患者。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ARS-CoV-2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也低于健康对照。慢性肝病患者接受加强剂SARS-CoV-2灭活疫苗后注射后,年龄、末次接种时间是BA.4/5中和抗体阳性率的危险因素。此外,白细胞计数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作为保护性因素,重症肝病作为危险因素,与总抗SARS-CoV-2抗体血清阳性率相关。总体来说,我们的数据发现加强剂SARS-CoV-2灭活疫苗后,慢性肝病患者的抗体反应有所改善,并在接种后120天达到峰值,随后除抗SARS-CoV-2抗体外,所有抗体均下降。慢性肝病患者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受损,BA.4/5中和抗体较野生型中和抗体弱,阻碍了加强剂注射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的保护作用。需要进一步评估细胞免疫反应,以确定慢性肝病患者加强注射的最佳数量和时间间隔。

急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住院患儿肝功能异常的回顾性研究

田新贵, 李潇, 邱淑燕, 周荣, 刘文宽

2023, 38(5): 735 doi: 10.1016/j.virs.2023.07.007

收稿日期: 2023-04-20 录用日期: 2023-07-27
[摘要] [PDF 815 KB] ScienceDirectESM
人腺病毒(HAdVs)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急性肝炎,但是否是免疫功能正常儿童肝炎的致病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因急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住院的儿童(小于14岁)的肝功能检查结果。分别有7.74%和46.89%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而ALT或AST水平超过上限 2倍的患者都是由HAdV-7或HAdV-55感染引起。HAdV-7感染患儿的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显著高于HAdV-3感染患儿,而白蛋白水平显著更低。与其他型别腺病毒感染相比,HAdV-55感染导致患儿γ-GT、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对4例长期连续监测肝功能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多项肝功指标异常。这些结果表明,感染腺病毒的免疫功能正常儿童通常伴有肝功能异常,HAdV-7和HAdV-55可能是儿童肝炎的未被充分认识的致病因素。

RIPK3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传导促进汉滩病毒复制而不触发细胞坏死性凋亡

思越, 张海军, 周子清, 朱旭东, 杨永恒, 刘赫, 张亮, 程林峰, 王克荣, 叶伟, 吕欣, 张西京, 侯武刚, 赵钢, 雷迎峰, 张芳琳, 马宏炜

2023, 38(5): 741 doi: 10.1016/j.virs.2023.08.006

收稿日期: 2023-02-22 录用日期: 2023-08-21
[摘要] [PDF 5449 KB] ScienceDirectESM
汉滩病毒(HTNV)经由啮齿类动物传播,感染人可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死亡率高达15%。干扰素(IFN)在抗汉滩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一系列IFN刺激基因(ISGs)表达,进而抑制HTNV感染。然而,感染后期大量产生的IFN不能有效抑制HTNV复制,其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研究发现介导坏死性凋亡的关键分子--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IPK3),在HTNV感染后被激活,其可通过抑制STAT1磷酸化协助HTNV逃逸宿主IFN应答。RNA-seq数据显示,HTNV感染可诱导多个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其中RIPK3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敲除RIPK3显著增强了ISGs的表达并抑制了HTNV复制,但不影响模式识别受体(PRR)和I型IFN的表达;外源过表达RIPK3可阻断宿主的抗病毒反应。同样,RIPK3-/-小鼠表现出较强的固有免疫反应和清除HTNV的能力。研究表明RIPK3可以结合STAT1并抑制STAT1磷酸化,这一过程依赖于RIPK3的蛋白激酶结构域(PKD),而不依赖于其激酶活性。总之,这些结果揭示了RIPK3在病毒感染中发挥的非经典功能,并提出了HTNV逃逸宿主固有免疫的新策略。

肠道病毒D68感染会上调SOCS3的表达,从而抑制JAK-STAT3信号传导并拮抗宿主的先天干扰素反应

张玉玲, 徐乐灵, 张哲, 苏鑫, 王志云, 王涛

2023, 38(5): 755 doi: 10.1016/j.virs.2023.08.007

收稿日期: 2023-03-09 录用日期: 2023-08-25
[摘要] [PDF 4628 KB] ScienceDirectESM
肠道病毒 D68(EV-D68)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和急性弛缓性麻痹,对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干扰素是宿主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诱导数百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的表达。EV-D68 在感染早期会激活 ISG 的表达,但在后期,病毒会抑制 ISG 的表达,这是 EV-D68 进化出的一种拮抗干扰素的策略。在这里,我们探索了一种宿主蛋白--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3(SOCS3)--在 EV-D68 感染期间上调并拮抗 I 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我们随后证明,EV-D68 的结构蛋白上调了 SOCS3 的转录调节因子 RFX7 的表达,导致 SOCS3 表达上调。进一步研究发现,SOCS3 是通过抑制信号转导和激活转录 3(STAT3)的磷酸化来发挥作用的。SOCS3 的表达抑制了 ISG 的表达,从而抑制了 I 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促进了 EV-D68 的转录、蛋白质生成和病毒滴度。值得注意的是,失去激酶抑制区(KIR)结构域的 SOCS3 截短体无法促进 EV-D68 的复制和翻译。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种名为 SOCS3 抑制剂的短肽,它能特异性地结合并抑制 SOCS3 的 KIR 结构域,从而显著降低 EV-D68 的 RNA 和蛋白质水平。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 EV-D68 抑制 ISG 转录和拮抗宿主 I 型干扰素抗病毒反应的新机制。

一种新型蜱传脑炎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发

唐婕琳, 付牧青, 许崇辉, 薛豹, 周安琪, 陈思杰, 赵赫, 周缘, 陈继征, 杨琪, 陈新文

2023, 38(5): 767 doi: 10.1016/j.virs.2023.06.003

收稿日期: 2023-03-12 录用日期: 2023-06-12
[摘要] [PDF 2218 KB] ScienceDirectESM
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BEV)是一种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病原体,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病死率高达10-20%。由于已批准的疫苗免疫原性相对较低、接种率不高等劣势,导致TBEV感染的患者恢复不完全。因此,开展新型、高效、安全的TBEV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设计了一款在Expi293F细胞中共表达TBE结构蛋白(Core/prM/E)和非结构蛋白(NS2B/NS3Pro),通过体内自组装形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s)。通过病毒大小、形态和比对免疫VLPs小鼠血清IgG产生能力、病毒中和能力、CD4+ T细胞应答和攻毒保护实验等综合评估VLPs的功效。结果显示免疫VLPs的C57/BL6小鼠能产生高水平IgG应答,其小鼠血清也能高效中和TBEV远东亚型和欧洲亚型的感染,呈现了抗体交叉保护反应。免疫VLPs的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IFNAR-/-)可免受TBEV感染。免疫VLPs小鼠病毒感染3天后,大脑和肠道组织并未检测出病毒载量,病理切片也未出现明显的病变。同时,接种VLPs小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受到明显抑制。此外,VLPs免疫诱导小鼠体内产生多细胞因子介导的抗病毒CD4+ T细胞反应,包括TNF-α+、IL-2+和IFN-γ+ T细胞。以上结果表明此种TBEV VLPs可以作为一款潜在且安全有效、用于抗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候选疫苗。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P-724714体外抑制SADS-CoV及相关猪腹泻冠状病毒感染的鉴定

周玲, 李程, 张睿玉, 李倩妞, 孙媛, 冯耀宇, 蓝天, 马静云

2023, 38(5): 778 doi: 10.1016/j.virs.2023.06.010

收稿日期: 2023-01-11 录用日期: 2023-06-29
[摘要] [PDF 4873 KB] ScienceDirectESM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感染可引起初生仔猪的急性腹泻,脱水致死亡。多份研究表明,与蝙蝠相关的SADS-CoV具有广泛的宿主细胞嗜性,有跨物种传播的潜在威胁。目前,针对SADS-CoV感染的致病机制研究,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开发获得了更多关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磷酸化抑制剂(CP-724714)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SADS-CoV感染。其主要在SADS-CoV感染周期的进入后阶段发挥抗病毒作用。进一步验证表明,SADS-CoV的高效感染需要激活HER2及其级联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同时,CP-724714对其他猪腹泻冠状病毒PEDV,PDCoV和TGEV仍然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本项研究突出了CP-724714或靶向HER2及其级联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抗病毒药物作为SADS-CoV和其他相关冠状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的研究价值。

具有交叉中和活性的纳米抗体在轻度和重度新冠肺炎啮齿动物感染模型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韩秋雪, 王申, 王振山, 张诚, 王馨悦, 冯娜, 王铁成, 赵永坤, 迟航, 闫飞虎, 夏咸柱

2023, 38(5): 787 doi: 10.1016/j.virs.2023.07.003

收稿日期: 2023-03-16 录用日期: 2023-07-04
[摘要] [PDF 5515 KB] ScienceDirect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引起新冠肺炎疫苗和抗体的保护效力减弱,引发了全球卫生紧急情况,这突出表明迫切需要对临床患者进行普遍治疗性抗体干预。在这里,我们从20个RBD特异性纳米抗体中筛选出3个具有中和活性的羊驼源纳米抗体。将这三个纳米抗体与人IgG的Fc结构域融合,即aVHH-11-Fc、aVHH-13-Fc和aVHH-14-Fc,它们可以特异性结合RBD蛋白并竞争性抑制ACE2受体与RBD的结合。它们有效地中和了SARS-CoV-2 D614G、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亚系BA.1、BA.2、BA.4和BA.5假病毒以及SARS-CoV-2野生型、德尔塔和奥密克戎BA.1、BA.2实毒。在新冠肺炎小鼠适应性感染模型中,滴鼻给予aVHH-11-Fc、aVHH-13-Fc和aVHH-14-Fc可有效地保护小鼠免受病毒致死性攻击,并可降低上下呼吸道病毒载量。在新冠肺炎轻度感染模型中,上述三种纳米抗体中最佳中和活性的aVHH-13-Fc可显著减少病毒复制和肺部病理损伤,有效保护金黄地鼠免受SARS-CoV-2野生型、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亚系BA.1、BA.2的挑战。在aVHH-13和RBD的分子模拟对接中,aVHH-13与各RBD的受体结合基序区结合,并与一些高度保守的表位相互作用。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羊驼源纳米抗体提供了一种对抗SARS-CoV-2的治疗对策,包括针对已进化为全球大流行的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K1型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BUCT631的鉴定及其对大蜡螟幼虫的治疗效果评估

韩鹏军, 蒲明芳, 李亚昊, 范华昊, 童贻刚

2023, 38(5): 801 doi: 10.1016/j.virs.2023.07.002

收稿日期: 2023-04-09 录用日期: 2023-07-03
[摘要] [PDF 2504 KB] ScienceDirectESM
由多重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引起的严重感染凸显了对这种病原体具有活性的新疗法的需求。噬菌体疗法是治疗多重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在此,我们报告了一株新的噬菌体BUCT631,它能特异性地裂解K1荚膜类型的肺炎克雷伯菌。生理特征分析表明,噬菌体BUCT631能迅速吸附在肺炎克雷伯菌的表面并形成明显的晕环,它具有相对有利的热稳定性(4-50℃)和pH耐受性(pH=4-12)。此外,噬菌体BUCT631的最佳感染复数(MOI)为0.01,爆发量约为303 PFU/cell。基因组分析表明,噬菌体BUCT631具有双链DNA(总长度为44,812 bp),G+C含量为54.1%,基因组包含57个开放阅读框(ORFs),没有毒力或抗生素抗性相关基因。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噬菌体BUCT631可以被归入Slopekvirinae亚科Drulisvirus属中的一个新种。最重要的是,噬菌体BUCT631可以在体外2小时内迅速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并在体内将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大蜡螟幼虫的存活率从10%显著提高到90%。这些研究表明,噬菌体BUCT631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是控制和治疗多重耐药性K1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安全替代品。

基因组同源性和免疫血清的抗体依赖性增强可能是影响MLV疫苗对类NADC30 PRRSV免疫保护效果的两个潜在因素

李洋, 徐乐乐, 焦点, 郑紫方, 陈智昊, 荆扬, 李志伟, 马志倩, 冯英桐, 郭旭阳, 王玉淼, 何员, 郑海学, 肖书奇

2023, 38(5): 813 doi: 10.1016/j.virs.2023.08.010

收稿日期: 2023-01-04 录用日期: 2023-08-28
[摘要] [PDF 5142 KB] ScienceDirectESM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危害全球养猪业最重要的动物疫病之一,PRRSV是已知RNA病毒中突变率最高的病原之一。目前,类NADC30 PRRSV和高致病性PRRSV(HP-PRRSV)是我国的优势PRRSV流行毒株,商品化疫苗难以对其提供充足的交叉保护,但其保护不足的原因尚不清楚。为了评估商品化疫苗免疫保护效果及其潜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分离了一株类NADC30 PRRSV流行株,SX-YL1806。仔猪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商品化MLV疫苗对HP-PRRSV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但对类NADC30 PRRSV SX-YL1806的保护效果不足。进一步的,本研究比较了MLV疫苗毒株和HP-PRRSV或类NADC30 PRRSV之间的基因组同源性,发现MLV毒株与类NADC30 PRRSV的基因组同源性较低。此外,血清中和试验表明,MLV免疫血清可以轻度促进HP-PRRSV的复制,但显著促进了类NADC30 PRRSV的体外复制,表明免疫血清的抗体依赖性增强(ADE)也可能降低了MLV疫苗的交叉保护效果。本研究的发现拓展了我们对影响PRRSV MLV疫苗对类NADC30 PRRSV等优势流行毒株保护效果的潜在因素的理解,而这些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Letters

坦布苏病毒蚊源株和鸭源株对雏鸭和3周龄小鼠致病性的比较研究

王小利, 贺煜, 郭佳琪, 吴震, Andres Merits, 汪铭书, 贾仁勇, 朱德康, 刘马峰, 赵新新, 杨乔, 吴英, 张沙秋, 黄娟, 欧旭敏, 高群, 孙迪, 程安春, 陈舜

2023, 38(5): 827 doi: 10.1016/j.virs.2023.07.006

收稿日期: 2023-04-24 录用日期: 2023-07-26
[摘要] [PDF 2971 KB] ScienceDirectESM
鸭坦布苏病毒(DTMUV)于2010年出现,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蛋鸭产蛋综合征的病原体。而坦布苏病毒(MM_1775)最先于1955年在马来西亚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本实验将鸭源坦布苏病毒 rCQW1株和蚊源坦布苏病毒rMM_1775株分别感染昆明小鼠和SPF雏鸭。经颅内接种rMM_1775的昆明小鼠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厌食、后肢瘫痪、双眼出现黄色粘液、失明和死亡,而经腹腔感染的小鼠未表现出任何症状。经颅内接种和腹腔接种rCQW1的小鼠均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小鼠感染后脑内主要的显微镜病变包括血管扩张和充血,大量神经元变性和坏死。这些结果说明蚊源坦布苏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更强。而鸭源坦布苏病毒 rCQW1株对雏鸭的致病性更高,包括更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且在心脏、肾脏和肺检测到更高的病毒载量。雏鸭在感染鸭坦布苏病毒rCQW1 3天可检测到病毒血症,而蚊源坦布苏病毒rMM_1775并未检测到,坦布苏病毒为蚊媒黄病毒,这排除了早期蚊源坦布苏病毒在鸭中感染和传播的可能性。鸭感染后显微镜下观察病变多见于脑、脾和胸腺。本研究为了解坦布苏病毒从蚊到鸭的病毒适应度和致病性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城市生态系统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自然循环

张星, 赵超越, 司晓熙, 胡强, 郑爱华

2023, 38(5): 832 doi: 10.1016/j.virs.2023.08.004

收稿日期: 2023-05-28 录用日期: 2023-08-16
[摘要] [PDF 867 KB] ScienceDirect ESM
借助孤雌生殖长角血蜱的加速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在中国分布的地理范围正在迅速扩大。此研究中,我们报道了北京的城市生态系统中SFTSV在长角血蜱和刺猬之间的自然循环。
39卷第2期 (2024年4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