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7卷3期

In 2018–2019, both incidence of pediatric HAdV infection and severe illness case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of China.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this severe HAdV epidemic, Liu et al.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AdV infection, HAdV type distribution, viral genome features, and in vitro viral proliferation and cytopathogenesis properties. 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data for the treatment,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HAdV infection. The cover shows that kids with HAdV-7 infection, comorbid disease and HAdV co-infection may progress to severe illness (kindly provided by Wenkuan Liu and Rong Zhou). See 331-340 pages for details.

|     

Review

逆转运复合体和分选连接蛋白在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陆悦, 何平, 张雨萱, 任永雯, 张磊亮

2022, 37(3): 321 doi: 10.1016/j.virs.2022.04.014

收稿日期: 2021-12-28 录用日期: 2022-04-12
[摘要] [PDF 1814 KB] ScienceDirect
逆转录复合物和分选连接蛋白(SNX)将货物从内体运输到跨高尔基网络或质膜,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逆转录复合物和SNX在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包括冠状病毒科、黄病毒科和逆转录病毒科。逆转录复合物/SNX的关键成分,如Vps35、Vps26、SNX5和SNX27,可以影响病毒生命周期的多个步骤,包括促进病毒进入细胞、参与病毒复制和促进病毒粒子的组装。在这里,我们对逆转录复合物/SNX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更新的回顾,这将为控制病毒感染提供机制见解。
Research Article

2019年中国南方广东省严重人腺病毒感染爆发分析

刘文宽, 邱淑燕, 张丽, 吴宏楷, 田新贵, 李潇, 许多, 戴晶, 辜淑君, 刘倩, 陈德晖, 周荣

2022, 37(3): 331 doi: 10.1016/j.virs.2022.01.010

收稿日期: 2021-07-07 录用日期: 2021-12-06
[摘要] [PDF 2020 KB] ScienceDirectESM
2018-2019年,中国南方地区爆发严重的人腺病毒(HAdV)感染。在这里,我们对2019年在中国广州因急性呼吸道疾病住院的1,704名儿童(≤ 14岁)进行了18种呼吸道病原体筛查。共有151名患者的HAdV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中34.4%(52/151)患有严重疾病。HAdV感染全年均有发生,以夏季为高峰。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0(四分位距:1.1-5.0)岁。与非严重感染患者相比,重度HAdV感染患者12项临床指标增加(P≤0.019),4项指标下降(P≤0.007)。不同HAdV感染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或性别分布无显着差异(P > 0.05);然而,复合疾病和HAdV-共感染的分布在不同HAdV感染严重程度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 < 0.05)。主要流行类型为HAdV-3(47.0%,71/151)和HAdV-7(46.4%,70/151)。然而,HAdV-7患者(51.4%)的重症率显著高于HAdV-3患者(19.7%)和其他类型HAdV患者(20%)(P < 0.001)。对13株HAdV-7分离株的基因组/衣壳基因的测序分析显示,与以前的中国分离株高度相似。具有代表性的HAdV-7分离株表现出与流行的HAdV-3毒株Guangzhhou01(登录号DQ099432)相似的增殖曲线(P > 0.05);与HAdV-3相比,HAdV-7分离株表现出更强的毒力和传染性(P < 0.001)。总体而言,复合疾病、HAdV-共感染以及HAdV-7的高毒力和传染性是严重HAdV感染的关键危险因素;这些数据有助于治疗、控制和预防HAdV感染。

双向筛选TAR系统可以有效组装用于qPCR检测的MPXV基因组片段模板

杨磊, 田玲仟, 李乐山, 刘秋红, 郭祥, 周缘, 裴荣娟, 陈新文, 王云

2022, 37(3): 341 doi: 10.1016/j.virs.2022.02.009

收稿日期: 2021-08-10 录用日期: 2022-02-23
[摘要] [PDF 1670 KB] ScienceDirectESM
转化相关重组(TAR)已被广泛用于组装较大DNA产物,而影响组装效率的障碍之一是酵母中存在错误修复DNA途径,这导致载体骨架自连或非正确重组产物的产生。为了提高TAR组装效率,我们制备了一种双向筛选载体PGFCS,通过将PADH1-URA3添加到细菌酵母人工染色体PGF,含有PHIS3-HIS3盒作为阳性选择标记,以添加的PADH1-URA3用作负选择标记,以确保携带线性化载体自连的酵母不能在5-氟乳清酸(5-FOA)存在下生长。为了防止PGFCS中引入的ura3与酵母基因组中的内源ura3-52重组,利用Blasticidin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替代酵母染色体中的ura3-52,制备高度可转化的酿酒酵母VL6-48B。在VL6-48B中利用PGFCS,通过TAR组装了包含定量PCR的主要检测靶标-猴痘病毒的55kb基因组片段。PGFCS介导的TAR重组显示载体循环化率为零,正确组装产率均值为79%,表明双选策略可优化TAR重组。

盖他病毒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鉴定

任同伟, 闵湘菱, 莫清荣, 王玉旭, 王豪, 陈樱, 欧阳康, 黄伟坚, 韦祖樟

2022, 37(3): 348 doi: 10.1016/j.virs.2022.03.007

收稿日期: 2021-09-02 录用日期: 2022-03-02
[摘要] [PDF 2871 KB] ScienceDirect
盖他病毒(GETV)是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一种蚊媒病毒,近年来,它已经在动物中引起了几次暴发。GETV致病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因此,需要通过反向遗传操作系统获得基因修饰的病毒,以研究病毒的复制及其致病机制。本研究中,我们在先前分离的GETV毒株GX201808的基础上,构建基于CMV启动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pGETV-GX)。将pGETV-GX转染到BHK-21细胞中,可以拯救出重组病毒(rGETV-GX),该病毒具有与亲本病毒相似的生长特征。用亲代病毒或重组病毒感染三日龄的小鼠的试验表明,与亲本病毒相比,重组病毒在小鼠体内具有较温和的致病力。在已建立的CMV启动的感染性cDNA克隆的基础上,将亚基因组启动子和两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BamHI和EcoRI)引入E1蛋白和3’UTR之间,然后将绿色荧光蛋白(GFP)、红色荧光蛋白(RFP)和改良光氧电压(iLOV)蛋白基因插入这两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之间。将携带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到BHK-21细胞中,可以拯救救出表达报告蛋白的重组病毒。综上所述,建立GETV反向遗传系统为研究病毒生命周期的提供了有益工具,并有助开发GETV作为表达外源基因载体的发展。

人巨细胞病毒RNA2.7通过减少磷酸化CDK9与RNA聚合酶互作抑制RNA聚合酶S2位点磷酸化

黄郁晶, 郭鑫, 张静, 李简明, 许鸣一, 王晴, 柳中洋, 马艳萍, 齐莹, 阮强

2022, 37(3): 358 doi: 10.1016/j.virs.2022.02.011

收稿日期: 2021-08-12 录用日期: 2022-02-24
[摘要] [PDF 2529 KB] ScienceDirectESM
RNA2.7是人巨细胞病毒转录组占比最大的长链非编码RNA,虽然如此,有关RNA2.7功能的研究尚未深入展开。本研究在构建RNA2.7缺失突变株的基础上,通过对野生株与突变株感染细胞的转录组的比较,发现人巨细胞病毒RNA2.7可以抑制RNA聚合酶II介导的基因组转录。通过实验检测证实,RNA2.7通过与RNA聚合酶II结合减少其与磷酸化CDK9的相互作用,进而抑制RNA聚合诶S2位点的磷酸化。RNA2.7通过对RNA聚合酶活性的抑制,减少细胞复制前体复合物的生成,抑制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复制,创造有利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与增殖的细胞内环境。

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慢性HIV-1感染患者IgM及IgG抗体组库特征

田小龙, 洪斌斌, 朱晓艺, 孔德生, 闻玉梅, 吴艳玲, 马丽英, 应天雷

2022, 37(3): 370 doi: 10.1016/j.virs.2022.02.010

收稿日期: 2021-09-25 录用日期: 2022-02-24
[摘要] [PDF 2112 KB] ScienceDirect
抗体组库在高通量测序上的进步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们大规模表征抗体组库的能力。然而,目前只有少数研究探讨了慢性HIV-1感染对人抗体组库的影响,而且受到测序深度和通量不足的限制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结论。为了更好地了解HIV-1感染如何影响体液免疫系统,在本研究中,我们系统地分析了HIV-1感染患者的IgM (HIV-IgM)和IgG (HIV-IgG)重链抗体组库之间的差异,以及HIV-1患者和健康供体(HH)的IgM抗体组库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在HIV-IgM和HIV-IgG库中,共有的克隆占比极低,并且HIV-IgG中克隆的多样性显着降低,后者CDR1和CDR2的体细胞突变率高于前者。HIV-IgM中CDR3区域的平均长度显着长于HH库,这可能是由于前者中出现了大量新的VDJ重排模式,且对IGHJ6的偏好性使用。此外,一些B细胞克隆型中存在大量克隆,并且在HIV-IgG的克隆型谱系中检测到体细胞变异,表明其具有潜在的HIV-1中和活性。对HIV-IgG和HIV-IgM库的深入表征丰富了我们对HIV-1感染对人类抗体库的深远影响的认知,并可能对发现治疗性抗体具有实用价值。

SARS-CoV-2病毒通过内吞途径感染宿主细胞依赖于PI4KB活性但不依赖于ACE2胞内区及酶催化活性位点

杨行, 苑慧珺, 赵小惠, 寻萌, 郭尚瑞, 王楠, 刘冰, 王洪亮

2022, 37(3): 380 doi: 10.1016/j.virs.2022.03.003

收稿日期: 2021-11-10 录用日期: 2022-03-04
[摘要] [PDF 2133 KB] ScienceDirectESM
新冠病毒的流行给全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病毒依赖于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ACE2结合而感染宿主细胞。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表达新冠刺突蛋白的假病毒系统分析了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途径。我们发现,新冠病毒通过clathrin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方式感染宿主细胞,而且磷酸肌醇通路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此外,我们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细胞不依赖于ACE2蛋白的胞内区及其活性催化位点。最后我们发现,传播特性更强、诱导合胞体形成能力更强的Delta突变株仍然依赖于clathrin介导的内吞感染宿主细胞。因此,本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认识,同时也为针对内吞途径干预病毒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持续HBsAg阴性应答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干扰素-α巩固治疗的必要性

李明慧, 孙芳芳, 毕潇月, 林妍洁, 杨柳, 路遥, 张璐, 万钢, 易为, 赵林清, 谢尧

2022, 37(3): 390 doi: 10.1016/j.virs.2022.03.001

收稿日期: 2021-10-21 录用日期: 2022-02-25
[摘要] [PDF 997 KB] ScienceDirect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被认为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功能性治愈。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经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清除的初治的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的持久性。这是一项前瞻性研究,入组经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消失的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停止干扰素治疗后12周内入组并随访48周。每3-6个月观察病毒学标志物、生化指标和肝脏影像学检查。主要评价指标为持续性功能治愈。还探索与HBsAg持续阴性或复阳相关的因素。持续性HBsAg消失率为91.8%(212/231)。巩固治疗12-24周和≥24周的患者HBsAg持续阴性率高于巩固治疗< 12周的患者(98.3%和91.2%比86.7%,P=0.068),且巩固治疗组的表面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巩固治疗< 12周的患者(P < 0.05)。HBsAg和HBV DNA复阳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8.2%和3.9%。巩固治疗时间≥ 12周的是持续功能治愈的预测因素(OR:3.318,95% CI:1.077-10.224,P=0.037),而停止干扰素治疗时HBeAg阳性状态是HBsAg复阳的预测因素(OR:12.271,95% CI:1.076-139.919,P=0.043)。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经干扰素-α治疗获得的功能治愈是持久的,获得HBsAg消失后需要巩固干扰素治疗≥ 12-24周。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型和C基因型病毒株感染性的比较

刘婷婷, 刘安雷, 刘勇, 岑山, 张全

2022, 37(3): 398 doi: 10.1016/j.virs.2022.03.008

收稿日期: 2021-11-03 录用日期: 2022-03-15
[摘要] [PDF 2271 KB] ScienceDirectESM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B和基因型C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两者在自然史和临床表现上均有差异。通过基于肝癌细胞系的HBV复制细胞模型,HBV基因型对病毒复制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已在体外得到了大量研究。该模型通过转染的方法将具有复制功能性的HBV基因组导入到肝癌细胞系中,进而可以模拟病毒生活史后期的复制阶段。但是,目前HBV不同基因型对病毒生活史早期感染阶段的影响尚不清楚,主要是因为难于获取体外感染实验所需的高滴度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本研究发现通过优化HBV复制细胞模型的转染条件和改造HBV表达载体,可以极大提高病毒颗粒的产量。利用该方法获取高滴度的病毒颗粒进行体外细胞感染实验,我们发现中国C基因型的病毒株感染性高于B基因型。除此之外,我们还鉴定出一个存在于HBV表面抗原小蛋白上的sL21S突变,其可以显著降低C基因型病毒株的感染性,但是并不影响B基因型病毒株的感染性。本研究表明优化后的HBV复制细胞模型可以简单方便的提供各种不同基因组序列的病毒颗粒,便于我们研究大量的不同HBV病毒株的感染性,也将有助于我们对HBV感染不同临床表现机制的理解以及开发和评价靶向HBV生活史早期感染阶段的药物。

HCV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反应促进共感染中HBV的清除

刘淑慧, 赵凯涛, 苏玺, 高晓霄, 姚永璇, 孔冉冉, 王云, 吴春晨, 陆蒙吉, 陈新文, 裴荣娟

2022, 37(3): 408 doi: 10.1016/j.virs.2022.04.001

收稿日期: 2021-08-20 录用日期: 2022-03-21
[摘要] [PDF 3159 KB] ScienceDirectESM
由于共用相同的感染途径和宿主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共感染在临床上很常见。虽然在共感染病例中发现HBV和HCV存在相互抑制的现象,但不论是哪种病毒呈优势,共感染都被证实与疾病发展密切相关。目前,HBV/HCV共感染中病毒相互抑制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前期体外细胞实验证明,HBV与HCV基因组可以在同一细胞复制,但并不存在直接的相互抑制关系,这预示宿主体内病毒间的相互影响可能是由宿主免疫反应系统参与并介导的间接作用的结果。为了证实并揭示潜在的上述机制,我们在能自然感染HBV和HCV病毒颗粒的Huh7-NTCP细胞中和具有完整免疫系统的能自然感染HCV病毒颗粒的HCV受体转基因小鼠体内进行了HBV/HCV共感染。结果显示,HBV和HCV能感染同一个Huh7-NTCP细胞,并实现有效病毒复制。但与对照组相比,HCV能显著抑制HBV复制。体内共感染同样显示的结果,且HCV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与两种病毒的感染先后顺序无关。而与HVCV单独感染组相比,不论是在体外细胞中还是小鼠体内,HBV对HCV复制均没有显著影响。小鼠血液生化和肝脏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共感染组在一定时间内呈现出更严重的病理进程,但随着HBV病毒的清除,病变得到恢复。对小鼠免疫反应进行检测发现,与HBV单独感染组相比,共感染组的天然免疫反应明显增强,而与HCV单独感染组相当。进一步检测适应性免疫反应显示,HCV的存在显著增强了小鼠体内HBV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可见,在HBV/HCV共感染过程中,HCV通过增强宿主的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抑制HBV复制,并促进HBV清除。

EV71通过3C蛋白酶切割宿主抗病毒因子OAS3,促进病毒复制

周小磊, 田丽, 王建, 郑柏松, 张文艳

2022, 37(3): 418 doi: 10.1016/j.virs.2022.04.013

收稿日期: 2021-12-26 录用日期: 2022-03-31
[摘要] [PDF 2274 KB] ScienceDirectESM
肠道病毒的全球传播变得更加频繁,严重威胁生命。I型干扰素已被证明可通过调节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来控制肠道病毒。2'-5'-寡腺苷酸合成酶3(OAS3)是OAS/RNase L抗病毒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干扰素刺激基因。然而,OAS3和肠道病毒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揭示了OAS3相对于OAS1和OAS2,在体外具有显著抑制肠道病毒EV71复制的能力。然而,EV71可以利用自体的3C蛋白酶(3Cpro)切割细胞内的OAS3,从而增强病毒的复制。研究发现人类鼻病毒3C蛋白酶的抑制剂Rupintrivir可以完全消除了EV71 3Cpro对OAS3的切割。EV71 3Cpro的蛋白水解缺陷突变体H40G、E71A和C147G也丧失了切割OAS3的能力。机制研究表明,OAS3蛋白C末端的Q982-G983基序被确定为EV71 3Cpro切割的一个关键位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OAS3不仅能抑制EV71,还能抑制柯萨奇病毒B3(CVB3)、柯萨奇病毒A16(CA16)、肠病毒D68(EVD68)和柯萨奇病毒A16(CA6)亚型。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四种亚型病毒不同,CA16 3Cpro不能切割OAS3。CA16 3Cpro中的两个关键氨基酸Ile36和Val86的变异,可能导致其切割OAS和3AB蛋白能力减弱,而使CA16病毒复制减弱和延迟。我们的工作阐明了OAS3广泛的抗肠道病毒功能,并阐明了EV71使用3Cpro逃避OAS3抗病毒作用的新机制。这些发现可以作为开发抗肠道病毒新疗法的重要切入点。

镰孢菌病毒的解旋酶揭示植物病毒与真菌病毒间进化关系

杜拉耶, 贾纪春, Aqleem Abbas, 海都, 程家森, 付艳苹, 林杨, 姜道宏, 谢甲涛

2022, 37(3): 427 doi: 10.1016/j.virs.2022.03.010

收稿日期: 2021-07-13 录用日期: 2022-03-16
[摘要] [PDF 3395 KB] ScienceDirectESM
真菌病毒与植物病毒的相关性已有报道,但是他们之间的进化关系还不甚清楚。本研究明确了立枯丝核菌菌株XY74被茄丝核菌镰孢菌病毒4(Rhizoctonia solani fusarivirus 4,RsFV4)和内源RNA病毒等两种病毒共侵染。除poly (A)结构外,RsFV4病毒基因组全长含有10838个核苷酸,推定包含四个开放阅读框(ORF1-4)。ORF1编码含有一个解旋酶(Helicase,Hel1)保守结构域的蛋白,含825氨基酸(Amino acid,aa);ORF3推定编码含有1550 aa的多聚蛋白,该蛋白含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dRp)和解旋酶(Hel2)两个保守结构域;ORF2(520 aa)和ORF4(542 aa)均编码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基于RdRp和Hel2多重比对和进化分析,RsFV4与已报道的镰孢菌病毒有相似性,是镰孢菌病毒科的新成员;但是,RsFV4与已报道的非立枯丝核菌镰孢病毒在基因组大小、基因个数及保守结构域等方面显著不同,且该病毒在镰孢菌病毒科成员中的基因组最大。RsFV4基因组含有两个解旋酶基因(Hel1和Hel2),Hel1的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在进化关系上与马铃薯Y病毒和减病毒的解旋酶有更近亲缘关系,因此,病毒RsFV4在进化上可以连接三个病毒科的成员。本研究结果为植物病毒与真菌病毒及真菌病毒间的水平转移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加强了对病毒进化和多样性的认知。

开发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冠状病毒3C样蛋白酶的切割位点

陈慧婷, 朱兆中, 邱烨, 葛行义, 郑何平, 彭友松

2022, 37(3): 437 doi: 10.1016/j.virs.2022.04.006

收稿日期: 2021-11-01 录用日期: 2022-04-02
[摘要] [PDF 783 KB] ScienceDirectESM
冠状病毒3C样蛋白酶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它在病毒感染和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仍然缺少有效的工具用于快速确定该蛋白酶的切割位点。本研究首先系统研究了冠状病毒3C样蛋白酶对于冠状病毒多聚蛋白的切割位点多样性,发现冠状病毒alpha、beta和gamma等属中的酶切位点高度保守,而且在酶切位点附近存在很强的氨基酸偏好性。基于该发现,我们使用氨基酸指数来表征酶切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然后建立了一个随机森林模型来预测冠状病毒3C样蛋白酶的切割位点。该模型在交叉验证中的AUC值达到了0.96,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为了进一步评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我们整理了一个单独的测试数据集。该数据集由90种来自多种冠状病毒宿主的蛋白组成,它们都已经被实验证实可以被冠状病毒3C样蛋白酶切割。在该测试数据集上,上述随机森林模型的AUC值为0.95,而且能够预测正确其中80%的酶切位点,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接下来我们使用该模型预测了1352种人类蛋白可能被冠状病毒的3C样蛋白酶切割,这些蛋白富集到细胞骨架相关的功能,如微管和肌动蛋白等。最后,我们为上述随机森林模型建立了相应的在线服务器,用于帮助预测冠状病毒3C样蛋白酶的切割位点。综上,该研究为冠状病毒3C样蛋白酶的切割位点确定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工具,同时也为揭示冠状病毒致病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FoxJ1抑制非洲猪瘟病毒复制且病毒蛋白S273R下调FoxJ1的表达以削弱其抗病毒作用

马彩娜, 李莎莎, 杨帆, 曹伟军, 刘会胜, 冯涛, 张克山, 朱紫祥, 刘湘涛, 胡永浩, 郑海学

2022, 37(3): 445 doi: 10.1016/j.virs.2022.04.008

收稿日期: 2021-11-20 录用日期: 2022-03-30
[摘要] [PDF 1806 KB] ScienceDirectESM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的高致病性烈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和养殖业发展。迄今为止,还未有针对非洲猪瘟的安全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因此,揭示ASF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开发有效的ASFV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RNA-seq技术、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ASFV感染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后,宿主因子FoxJ1的转录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下调。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FoxJ1可上调poly (dA:dT)诱导的I型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转录,促进天然免疫应答,抑制ASFV的复制。此外,FoxJ1通过自噬途径降解ASFV MGF505-2R和E165R蛋白;而ASFV S273R能够抑制FoxJ1的表达。综上所述,我们发现FoxJ1具有抑制ASFV复制的功能,且ASFV S273R蛋白通过抑制FoxJ1表达,拮抗FoxJ1介导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拓宽了对FoxJ1的抗病毒功能的认知,为ASFV抗病毒药物或疫苗的设计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Letter

单剂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VSV-RABVG疫苗免疫对狂犬病毒RABV感染提供充分保护

梁明龙, 汪宗梅, 武传建, 熊思东, 赵凌, 董春升

2022, 37(3): 455 doi: 10.1016/j.virs.2022.02.008

收稿日期: 2021-07-20 录用日期: 2022-02-23
[摘要] [PDF 860 KB] ScienceDirectESM
由狂犬病病毒(RABV)感染引起的狂犬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6万多人死亡。市面上用于人的狂犬病疫苗是通过组织或者鸡鸭胚培养而来,灭活纯化的RABV颗粒。目前,无论是暴露前预防还是暴露后预防都需要多次接种灭活的RABV疫苗。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rVSV)被广泛用作疫苗平台。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RABV-G囊膜蛋白替换的rVSV并评估了免疫小鼠的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我们证明单剂量VSV-RABVG鼻内免疫可诱导有效的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尤其是免疫后4周诱导的病毒中和抗体。更为重要的是,免疫小鼠在受到致病性RABV株DRV-Mexico感染时,与RABV减毒株免疫小鼠(60%)相比,用VSV-RABVG免疫的小鼠100%得到充分保护。总之,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且方便的基于VSV的疫苗,在防控狂犬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用于抗病毒药物筛选的SARS-CoV-2主要蛋白酶蛋白水解活性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张源, 李纯洁, 柯贤良, 罗丹, 刘艳, 陈全娇, 王汉中, 宋晓晖, 郑振华

2022, 37(3): 459 doi: 10.1016/j.virs.2022.04.002

收稿日期: 2021-07-23 录用日期: 2022-04-01
[摘要] [PDF 622 KB] ScienceDirectESM
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爆发,病毒的M蛋白酶(也称作3CL蛋白酶)在病毒的复制及致病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SARS-CoV-2抗病毒药物研发靶点。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被批准的M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新冠病毒的治疗。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的、基因编码的M蛋白酶活性检测传感器。此传感器由白介素-1β前体-冠状病毒M蛋白酶切割位点以及Gaussia荧光素酶(GLuc)三部分组成,我们将其命名为i-MS-GLuc。在传感器中,由于白介素-1β前体的易聚集性,GLuc的催化活性处于被抑制状态,而新冠病毒的M蛋白酶可以识别传感器中的切割位点,并对传感器进行切割,从而释放及激活GLuc,使其荧光素酶活性大幅度上升。这种传感器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反应在活细胞内进行。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活细胞内检测病毒蛋白酶活性的有利工具,并可以以此建立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平台。

利用热对流PCR技术快速灵敏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

邹天利, 邓均华, 李向东, 张师音, 陈凌燕, 郝丽颖, 庄金山, 王衡, 张桂红, 葛胜祥, 田克恭

2022, 37(3): 462 doi: 10.1016/j.virs.2022.03.002

收稿日期: 2021-11-11 录用日期: 2022-03-01
[摘要] [PDF 401 KB] ScienceDirectESM
在过去几年里,非洲猪瘟一直困扰着亚洲生猪产业,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快速、灵敏的核酸检测方法是实施严格的扑杀政策以控制该病的前提条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荧光热对流PCR(iiPCR)检测方法,用于快速和现场ASFV的检测。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经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参考实验室验证56份DNA样品,本研究中建立的iiPCR方法与OIE推荐的real-time PCR方法符合率为100%。此外,该方法检测血液样品无需核酸提取,可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Differential miRNA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H5N1 infected chicken lungs reveals critical microRNAs, biological pathways and genes involved in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amika Mishra, Muhasin Asaf, Amod Kumar, Diwakar Dattatreya Kulkarni, Richa Sood, Sandeep Bhatia, Bharat Bhushan, Ashwin Ashok Raut

2022, 37(3): 465 doi: 10.1016/j.virs.2022.03.004

收稿日期: 2021-01-24 录用日期: 2022-03-07
[摘要] [PDF 1364 KB] ScienceDirect
Highlights
· Highthrouput sequencing of small RNA of H5N1 infected and mock infected chicken lungs.
· 297 miRNAs identified in mock-infected and 201 miRNAs identified in AIV infected chicken lungs.
· 36 miRNAs were upregulated and 90 were downregulated during H5N1 infection.
·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gene ontology of predicted target genes of expressed miRNAs.
· MAPK pathway, NF-κB, IGF and gga-let-7b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 during H5N1 pathogenesis.

柯萨奇病毒B5 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验证

宋丽芳, 崔博沛, 杨靖寰, 郝晓甜, 闫旭佳, 张佳璐, 刘东, 宋子扬, 王茜, 毛群颖, 梁争论

2022, 37(3): 469 doi: 10.1016/j.virs.2022.03.005

收稿日期: 2021-09-07 录用日期: 2022-03-07
[摘要] [PDF 1706 KB] ScienceDirectESM
目的 构建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CV-B5) Faulkner株cDNA全长感染性克隆。方法 根据CV-B5 Faulkner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将全长cDNA分两段进行PCR扩增,用融合克隆的方法将两个片段无缝连接到pSVA载体上,经转化后获得单克隆菌落后提取质粒,将质粒与T7质粒共转染到HEK-293T细胞,获得拯救后的病毒,并在Vero细胞上传代。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病毒滴度测定、生长动力学实验、3日龄BALB/c乳鼠攻毒模型进行毒力评价等对拯救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并利用二代测序对拯救病毒连续传代的基因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质粒酶切鉴定及测序表明cDNA感染性克隆构建成功。拯救病毒测序结果与母本毒株一致,获得的拯救病毒在Vero细胞的CPE效应、生长特性、以及乳鼠致病力和组织器官分布等生物学特性方面与母本病毒相同,且遗传稳定性好。结论 成功构建CB5感染性克隆并获得拯救病毒,为病毒致病性、毒力位点、动物模型以及疫苗评价等提供一定基础。
Perspective

基于唾液即时检测技术在COVID-19中的应用

汪诗文, 刘颖, 邱洋, 窦倩, 韩阳, 黄霂晗, 洪可, 杨贝, 周溪, 戴庆

2022, 37(3): 472 doi: 10.1016/j.virs.2022.04.004

收稿日期: 2021-09-02 录用日期: 2022-03-30
[摘要] [PDF 739 KB] ScienceDirectESM
唾液是一个丰富的生物样本库,包含了蛋白质、DNA/RNA、激素和微生物等生物分子。更重要的是,唾液采集方便,无需任何专业医疗技能,可由受试者独自进行。这些优点使唾液能够在家中、野外、护理点等场景随时随地被收集和检测,使其成为开发相关护理点检测(POCT)技术媒介的完美候选。POCT是指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通常不一定是临床检验师来进行,省去了样本在实验室检测时的复杂处理程序。因此,基于唾液的POCT设备一旦得到良好的集成和开发,将会为患者提供一个简单、便携式和用户友好的平台,在大规模的流行病筛查、疾病自我诊断和日常健康监测等场景下展现出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
39卷第1期 (2024年2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